□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图
本报讯 茄子是菜市场里最常见的蔬菜之一。过去,在冬春蔬菜供应淡季,茄子价格高得吓人,甚至超过肉价。如今,茄子已是菜场上的常客,不仅长年有售,且价格起伏不大。其实,能让人们一年四季享受茄子的美味,得归功于茄子育种家的贡献。
日前,记者从省农科院蔬菜所获悉,由该所茄子育种专家毛伟海研究员团队选育的“浙茄1号”、“浙茄3号”、“浙茄8号”等茄子新品种,通过嫁接、剪枝等技术,可实现长季节采收,只要种一次,可采摘近1年,亩收入超3万元。目前,在临海、椒江、青田等地,种茄子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亩茄子收入3万元
走进临海市杜桥镇西湖村的蔬菜基地,田间一栋栋白色塑料大棚一望无际。尽管室外气温只有摄氏零度左右,但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挂满茄果的茄子植株生机盎然。临海市宏益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徐光国正在大棚里采摘已经成熟的茄子。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14亩茄子,品种都是省农科院推广的“浙茄1号”,去年9月初种下,到12月份就可以采摘了。如今,他每天可以收获数百公斤。更让他开心的是,这些新品种采用嫁接方法,通过合理剪枝等技术,可一直采收到今年六七月份,预计亩产量可达4000-5000公斤,每亩收入超3万元。
徐光国说,西湖村是省农科院蔬菜所建立的茄子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面积有400多亩,种的都是“浙茄1号”、“浙茄3号”、“浙茄8号”等茄子新品种。由于这些新品种可实现长季节采摘,产量比过去增加1倍还多。如今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通过种茄子增加收入。
据了解,“浙茄1号”、“浙茄3号”、“浙茄8号”是由省农科院蔬菜所选育出的茄子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一改老品种果实粗纤维含量高、品质不高、商品性差以及综合抗病性弱等现状。据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的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种一次可采摘一年
“传统的本地茄子品种因抗病力差、产量低,加上不能重茬,生产规模不断萎缩。‘浙茄1号’等茄子新品种具有耐低温性强、品质好等特点,可通过嫁接、合理剪技等技术,抗病力大大增强,不仅不怕‘重茬’,而且还可长季节采收,最长的可达一年,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深受菜农欢迎。”毛伟海说。
据介绍,茄子嫁接是采用野生茄种植株作为砧木,将茄苗嫁接在砧木上的一项技术。嫁接后的茄子采摘期最长可达一年,产量大大提高,平均每株可采收茄子30多个,最多每株可采收茄子40-50个,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嫁接后的茄子植株抗病性增强,可实现“重茬”。普通茄子土壤传播病害较重,危害大,而嫁接茄子从根本上防止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茄子嫁接一般宜选用耐低温性强的品种,一般是8月份育苗,11月初定植,元旦前后可上市供应。毛伟海说:“这个时间,正好是蔬菜供应淡季,茄子的价格一般也不错,所以菜农的种植效益普遍较好。”这也是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吃到本地茄子的原因。
茄子是我省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为加快茄子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省农科院蔬菜所正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茄子新品种的推广。据统计,目前,“浙茄1号”等新品种已成为浙江省茄子主栽品种之一,占大棚茄子面积的20%、露地茄子面积的50%左右,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约8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
链接
浙茄1号
该品种株型较直立紧凑,生长势强,结果层密,坐果率高,果长30-38厘米,果粗2.4-2.6厘米左右,单果重90-110克,持续采收期可长达5个多月。商品性好,商品率高,果实果形长直,尖头,不易打弯,果皮紫红色,光泽好,外观光滑漂亮,肉质洁白细嫩而糯,果肉褐变速度慢,粗纤维含量少,外皮极薄,熟后品质佳,口感好。一般亩产3800公斤以上,尤其在夏季商品果率增加更加明显,经济效益高。
浙茄3号
早熟茄子一代杂交种,生长势旺,株高100厘米,结果性良好,平均单株坐果25个。果实长且粗细均匀,果长30-35厘米,横径2.7-2.9厘米,单果重130克左右,畸形果少,商品果率达90%左右。果皮紫红色,光泽度好。皮薄,肉色白,品质糯嫩,不易老化,商品性好,每亩产量3800公斤左右。抗黄萎病、中抗青枯病,适合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浙茄8号
2014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优质早熟茄子一代杂交种,生长势旺,平均株高约94.7厘米,结果性良好,平均单株结果25个,果实长且粗细均匀,平均果长34.1厘米,横径2.53厘米,单果重117.8克,果皮紫红色,商品性好,亩产量3800公斤以上。该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中抗黄萎病和青枯病,适合保护地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