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汉族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如今虽成为“非遗”,却渐斩淡出人们的视野。
笔者作为年画研究学者,寻访全国年画故地20年,收集了2万多张(包括复品)年画。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其中4幅年画背后的故事。
深山寻得《老鼠娶亲》
1926年2月21日,鲁迅先生在《狗·猫·鼠》的文章中写道:“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文中所述“花纸”就是年画,“老鼠成亲”应是滩头年画。
滩头在湖南。2004年那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我走在深山中的滩头古镇,逢人便问:“哪里有滩头年画?”一个老人指引我穿过狭窄而古老的青石板小巷,来到后面的三坡老街。
一个大眼大嘴瓜子脸的老太太从门缝中探出头来,警惕而迟疑地打量着我。她就是滩头年画艺人高腊枚。就在这里,我购藏了她的全套年画,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老鼠娶亲》。
《老鼠娶亲》的故事流传已久,老鼠欲将女儿嫁一有权势者,开始认为太阳最好,但太阳说自己会被乌云遮挡,乌云说自己会被风吹走,风说自己会被高墙挡住,高墙说自己最怕被老鼠打洞,而老鼠又怕猫,那就干脆嫁给猫!于是,吹吹打打送鼠女出阁,最后全部被猫吞食……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以拟人手法将老鼠嫁女的热闹场面描绘得形象逼真:送礼的、鸣金吹喇叭的、抬轿打彩的,一个个尖腮细腿,活灵活现,鼠姿皆不重复,如人类的戏仿。年画采用古老的水印技法,将老鼠身上黑色毛发纹理印制得丝丝入微,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画面给人无穷的回味。
《迎春图》屡次被索
《迎春图》又名《游春图》,是国家一级文物、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绵竹年画博物馆原馆长侯世武说:“此画原藏于绵竹一普通职工周文星之手,1979年,清退破四旧查抄的东西时退回。”周文星手头拮据,就将年画寄给四川美院,请他们鉴定并酌价收购。但画很快又寄了回来,据说四川美院的经办人认为年画是民间艺人所为,俗气加匠气,价值不高。绵竹县文化馆愿意用仅有的20元资金购买,但周文星没有同意。后来在领导的干预下,周文星免费把画送给了文化馆。
后来,《迎春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周文星心理不平衡了,表示要将画收回去。最终县里给周文星写了一张奖状,连同数千元奖金,一起颁发给周文星,才了结此事。
《迎春图》以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巧妙地表现了清代绵竹街道店铺、衙署、彩棚以及各类庆祝活动的热闹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460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迎春图》的作者黄瑞鹄为绵竹城郊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卒于1938年。黄瑞鹄家境甚贫,自幼随民间艺人习画,为绵竹多家年画作坊创作画稿。年画商争相聘请黄瑞鹄。当时,绵竹县城中有一销售染料的大户,人称黄膏子(染料旧称膏子),喜风雅、好书画,收藏颇丰。黄膏子把黄瑞鹄延聘至家,好菜好酒侍候。
历时半年,黄瑞鹄在富商家包吃、包住优裕的条件下,倾其才艺,潜心创作,终于手绘出传世杰作《迎春图》。
后解放军入川,黄膏子为保平安,遣散店员,耗散家产。管账周先生从他书房秘箧中取走了这幅《迎春图》。解放后,周先生将此画传给了儿子周文星。
四寻《梅花童子》主人
《梅花童子》是广东佛山年画中的一对门画,2004年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民间工艺奖银奖。我曾三次到佛山寻找年画艺人,都未见踪影。
2004年,我第四次到佛山,夜色中直奔普君南路86号,我看到一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苍凉的身影在灯光下晃动着。冯炳棠的手温热而柔和,指头的老茧使人感受到他一直刻版的苦难与功劳。“文革”时期,年画停产,冯炳棠把雕版藏了起来,开起了小五金店。后来不让开店,他就拉板车,搞运输,靠做苦力养家。
直到改革开放,年画平反了,冯炳棠又开始小批量地制作年画,冯炳棠对我说:“佛山年画鼎盛时期,这条街和周边有4000多人做这行,现在再也没有人干年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干。”《梅花童子》是一对,可以贴在门上,也可以贴在居室内。年画上两个儿童奋力从一个大男孩手上抢夺一枝梅花,一个跪在地上紧紧抱着大男孩的大腿,一个伸举双手要抢夺大男孩手中的梅花。而大男孩一手高高举起那枝梅花,一手按着其中一个儿童的头。三个孩子的顽皮与稚拙感,在动感中体现出美学效果。《梅花童子》构图巧妙,画面活泼,人物生动,造型优美,它使用了佛山年画独特的描金(也叫勾金粉和勾金线)技法,在人物的袍上以手绘的方法勾画金线,粗犷奔放的线条,汪洋恣肆的笔触,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
《立斧门神》印于土纸之上
《立斧门神》并非年画中的精品,然而,它是我在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年画产地寻找年画的重要发现。
2004年,到四川夹江之前,我只在史料上看到有关夹江年画的描写,但未见实物。去夹江,我也只是抱着找找看的心态。穿街过巷,问了不少人,得知年画在县城郊外的谢滩村。辗转找到谢滩村,三家大院正中一家的门上贴有年画门神,定晴一看,正是《立斧门神》。
屋子的主人李小明生于1964年,是夹江年画老字号“李宏发号”的后人。李小明小时候曾跟父亲李俊文学印年画。可惜父亲在“文革”期间因年画和敢讲真话被打成反革命。李小明也改行做别的,不再印年画了。
李小明家里还残存有六七种年画,我幸运地购藏了“李宏发号”最后的几张《立斧门神》。
夹江年画的艺术特色就体现在这对《立斧门神》上,土得掉渣的土纸,以当地竹纸刷土粉套印,所以夹江年画在当地俗称“花笺纸”。原汁原味的色彩,其颜料采用当地矿物和植物以土法焙制。夹江年画喜用章丹、木红、槐黄、佛青四种主要色套印,还有紫、绿、蓝等色,都由植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色不怕风雨日晒,久不褪色,故而夹江门神又称为“黄丹门神”,其风格粗犷质朴,富有稚拙之美。
立斧门神手持斧头,腰配利剑,肩背令旗,如戏出人物模样,虽横眉立目,也憨气可人。年画下角两童子是和合二仙,被称为中国喜神。
(摘自《北京晚报》 沈泓/文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