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药属薯科,草本蔓生性植物,是山药中的一个地方品种,其肥大的块根或圆柱状根供食用。莳药是温岭市大溪镇太湖山区特产,品种有白莳药、紫莳药,外形似番薯,煮食像芋头,入药即为“淮山”。
有着数千年种植历史的大溪镇太湖山莳药,2015年又迎来丰收。1500多亩莳药总产量在2250吨以上,按目前市场价估算,总产值不少于1300万元。
亩产高成本也高
在大溪镇下毛坦村,村民的门前屋后都会种上莳药。“今年我种了四个品种,早熟的莳药已经卖完了,地里的晚熟莳药也已经被预订,到时按照市价进行结算。”种植户许小根和他的老伴种了4亩莳药,年收入预计有四五万元。“这些年,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村里闲置的土地基本上都种了莳药。”许小根说,每年的土地承包费省了,“就是买鸡粪、复合肥等的费用比较高,加上种子的费用,一亩成本要两三千元。”
许小根告诉笔者,莳药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产量高的有2000公斤左右。“收购价为七八元一公斤,亩产值有1万多元,相对来说收入还是不错的。”许小根一边和笔者谈着,一边嘱咐老伴再从坞根、温峤等地多进一些鸡粪。
收购价比往年低
提起温岭太湖山区莳药,绕不开一个人——卢敦明,他是太湖莳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跟莳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这几年,莳药经济效益还不错,价格也比较稳定。”退休后,卢敦明在家门口搞了一块1亩多的试验田,专门研究莳药新品种的抗病害能力。“原先莳药种植跟番薯差不多,你看现在都是搭了毛竹架,采用立体栽培技术,通风和透光性都更好,莳药的产量也更高了。”“这一栏莳药几乎全死光了,而那边却长势良好。”卢敦明说,试验田里有14个莳药新品种,大多是从农科院拿过来试种的,“试验田里不喷农药不施肥,主要观察哪些品种易受病虫害破坏,哪些品种更优良,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据介绍,莳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大类。“一般到农历六月底,早熟莳药就开始挖了,一开始能卖到25元一公斤左右,等莳药大量上市后,价格就会慢慢降下来。”卢敦明说,现在莳药的收购价只有七八元一公斤,比往年都要低一些。
巧法延长销售期
据介绍,太湖莳药专业合作社成立10多年,有社员100多人,其目的是让种植户实现优势互补、抱团闯市场。“莳药挖掘期只有一个月,要想延长销售期,就要具备良好的储存条件。”在卢敦明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一个新开凿的山洞。卢敦明说,晚熟的莳药原本只能卖到立冬,但放在山洞里卖到明年开春都没问题。“放在山洞里的莳药依然是活体,保存时间会大大延长。放到冰箱里,温度太低,反而会冻坏。”卢敦明告诉笔者,合作社通常将莳药放在山洞里储存,“洞内的温度维持在20℃左右,非常适合储存莳药等块茎类蔬菜”。“在台州,莳药主要集中在黄岩、三门等地的山区,温岭也仅限太湖山区一带,别的地方种不成。”卢敦明告诉笔者,本地的老品种是白莳药,近几年受市场影响,紫莳药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温岭太湖山区出产的莳药在市场上比较畅销,每到收获季节,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本地莳药主要销往黄岩、路桥、椒江地区,那边遇到结婚、上梁等喜事,莳药是上桌菜,很受欢迎。杭州、衢州、奉化一带来预订莳药种子的也不少。”卢敦明说,本地产的莳药曾参加过杭州、嘉兴等地的农产品展销会,“有一次我拉了一车过去,大概500多公斤莳药,结果一天就卖光了”。
延伸产业链促发展
“这些年,莳药价格波动不大。”温岭市农林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林燚告诉笔者,温岭市的莳药除了地方品种外,还有从外地引进的品种,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是温州的一个莳药品种,选种主要从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莳药管理不好,发病率还是蛮高的。”林燚说,她在走访中发现,莳药出现大面积叶斑现象,应是发生炭疽病,一些种植户认为自己种了很多年,就凭经验自行处理,但是如果防治不及时对产量影响会很大。“晚熟莳药口感好,但由于集中上市,价格卖不高。早一点上市,可以抢占市场。”林燚认为,“发展深加工是个好法子,万一发生滞销,可以通过深加工减少种植户的损失。”不过,跟其他蔬菜相比,莳药属于耐储存的作物,加上本地种植面积不大,基本能实现自产自销,“深加工一直没有跟上去”。
早些年,莳药还套种西瓜,但考虑到种植管理比较麻烦,现在基本都实行单种。“本地莳药的冷藏环节还没有完全做好。”林燚说,莳药能放在山洞里进行保存,不过存放量受限制,受投资成本等制约,目前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白莳药是我们本地的传统品种,从口感来说,白莳药比紫莳药更软更糯,但是从药用价值考虑,市民可能更青睐紫莳药。”林燚建议,种植户在选种时要参考市场行情。 朱丹君 林雄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