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以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为目标,实现农业监管和服务的信息化,推动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
研究表明,农业信息化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同向变动0.0892个单位,影响程度接近10%。
作为贯彻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宁波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宁波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生产领域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基于农业生产智能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现代农业园区(农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视频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数据监测,自动喷微灌等自动控制或远程控制系统,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智能物流和农产品溯源等方面。至2015年底,宁波市累计投入资金4400万元,建设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23个,涉及蔬菜、畜牧、水果、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控制和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信息化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针对农业生产主体缺少农技知识和农产品营销困难等产业衔接问题,宁波重点开展了以农技服务、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和直营配送为特色的信息服务建设工作。2015年底,该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技通”应用试点,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向全省范围内农业专家求教答疑,农业专家也可通过手机平台发布先进的农作物品种和技术信息。奉化驿淘电商园、宁海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启动建设,“我是农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已在北仑布置了90多个村级网点。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逐步推进。目前,宁波市级已建成智慧农资、智慧畜牧和智慧农机三个综合性系统。智慧农资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业投入品的全程监管;智慧畜牧系统的信息化监管与服务覆盖率已达到80%,实现畜禽养殖生产、综合业务管理、动物产品追溯、远程监控、动物诊疗经营管理、定点屠宰管理、决策分析和应急指挥等功能;智慧农机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农机智能调度和管理、农机物联网远程监测、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等功能,为农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
虽然近年来宁波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缺乏统一、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不通畅;二是缺乏顶层设计与标准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农业各行业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已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有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信息化应用“碎片化”现象严重;三是政府监管系统尚未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监管模式,“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四是生产领域信息化示范效果不强,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不高,集成示范应用能力偏弱,信息化缺乏与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技术和农艺的深度融合。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政策支持,投入不足;农业主体的推进动力不足;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
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宁波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顺应“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趋势,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驱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产业集聚区、都市农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区域。建设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协同、创新驱动;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到2020年,宁波将建成统一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稳定长效的智慧农业运营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的信息化服务面达95%以上,种植业信息化辐射面达到85%,畜牧业信息化应用面达到90%。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建设六大工程(平台):宁波市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农村“三资”管理创新等功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分农业种养品种开展与农业物联网相适应的农业过程管理、决策支持等专家系统研究,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智能设施控制等农业物联网应用,推进畜牧养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疫病诊断与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逐步实现动物健康养殖管理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工程,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产品质量监管与信息追溯工程,建立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平台,全面提升畜牧业宏观预警和应对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与综合协调能力。
同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应成立市级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信息化专项扶持资金,对农业产业链的重点环节进行扶持,争取市级财政安排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投入格局。建立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确保农业信息化有序推进。
二是强化规划引导。从实际出发,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制定本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突出重点,有步骤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展农业公共云服务平台的设计建设,减少重复浪费。
三是开展试验示范。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专家系统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试验示范、典型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
四是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效益。加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系统,努力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为信息化生产和营销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五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农业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进计算机技术、网络应用等专业人才,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充分运用媒体,加大对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建设成效、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作者系宁波市农业信息化课题组(成员:李强、凌永建、赵新立、李军、吕长淮、沈庆炜、周宏华、吴朝芳 作者单位:宁波市农业局)宁波智慧农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