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渔场修复振兴工作步入常态化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2月2日,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通报了2015年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的情况,研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黄旭明主持会议。
  据记者了解,去年我省取缔涉渔“三无”船舶5217艘,至此,全省已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4004艘。为确保渔场修复工作的长治久效,各地积极探索渔民养老保障和转产转业工作。台州市开展大陈岛转产转业试点,除给予生计渔民三年生活困难补助外,市和椒江区两级财政共筹措300万元资金用于转产转业项目补助。洞头、苍南等地积极引导传统渔村发展民宿、休闲、海钓等产业……这些探索为拓展渔民转产转业渠道、改善弃捕渔民生活、建立渔场修复长效机制提供了经验。
  会议提出,下一步,我省将围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大见成效、海洋资源整合利用再上新台阶、海产品深加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强大的浙江远洋捕捞队等四大目标,全面防范“三无”反弹,加强“三无”渔船数据核实。扎实开展“船证不符”、违禁违规渔具和海洋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统筹做好油补改革,做到去产能、去杠杆、保民生。积极推进转产转业、建立渔场修复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及完善责任目标考核。通过“一打三整治”转型升级组合拳,打治并举,堵疏结合,着力从以打“三无”为主的歼灭战向“抓整治、建长效”的持久战转变,倒逼推进渔区转型发展、渔民生活改善和渔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