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教育

6年400多万字家长日记成孩子的个性教材

  有诗词美文、每日实录,还有难题咨询和批评建议。每天一大早,宁波市鄞州区下应中心小学陈彩萍都要批阅一叠特殊的家庭作业——38份家长日记。阅后,她会写上评语,并开始着手解决其中的一些“难题”。
  据了解,从2008年11月8日开始,陈彩萍便尝试着让一年级新生家长每天记日记,和孩子一起写下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多年坚持,她手上的家长日记已有上千册,光是去年刚毕业的一届学生,6年下来就写了400多万字的日记。这项传统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着。
日记里多是小事却很温暖
  随意翻看家长们写的日记,里面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有表扬也有批评。比如,一位妈妈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她很棒,主动洗碗而且洗得很干净。还有她叫我明天去图书馆借书,有点进步。”不过笔锋一转,这位妈妈也有苦恼:“她很喜欢学姐姐的样,姐姐干什么她也跟着干什么,姐姐有时候嫌烦就吵起来了。”
  有些家长还在日记里写出了对陈彩萍的期待。张振哲妈妈觉得她有些严肃,张振哲也有点胆小,不敢和陈彩萍交流。张妈妈在日记里反复提了这个事情:“看到他今天领读生字卡我很高兴,希望老师多给他机会领读,这样他就会觉得陈老师容易接触了,不再生怯。”
  一句话或一篇文章,成长日记对字数和内容不设限制,重要的是,成长日记成了家长、教师和孩子沟通的一个良好渠道。
  “感情更融洽了。”王澜是刘女士第二个孩子,现在在陈彩萍班级里。刘女士说,老大读书时,完全是交给学校管的,她对孩子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老大每天吃过晚饭就回自己房间,也不和我们说话,都是问一句答一句的,我当时特别苦恼。”老二王澜上小学后,刘女士每天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下一篇家长日记,记录孩子的生活,也分享她的想法。她说:“老二性格很活泼,非常愿意和我交流。相信这些记录她成长的日记,会是送给未来最温暖的礼物。”
  陈彩萍回忆,峰峰是上一届的学生。他在学校很沉默,不爱举手发言,做作业比较拖拉,这令她很头疼。“我跟家长多次沟通,希望家长可以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陈彩萍说,对此,峰峰妈妈很着急,特意辞去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她和陈彩萍一起讨论育儿经,逐渐找到了适合峰峰的教育方法。
因为日记家长更重视孩子教育
  为什么要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写成长日记?
  最开始,陈彩萍就是想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唤起一年级新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2008年,学校的孩子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当时那个班,高中文化以上的家长只有两个。“对我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些日记更直观地了解孩子每日在家学习、生活的情况。因为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乖巧,可在家里却是小霸王。”陈彩萍说。
  没想到,那一届的40个学生,写日记坚持了整整6年,他们和父母一起积累了400多万字的文稿。如今,这项传统又延续到了她的这届学生,很多孩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日记,然后再交给爸爸妈妈写。
  陈彩萍介绍,成长日记谁都可以写,有的是妈妈写,有的由爸爸写。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成长日记就由爷爷、奶奶等人承担。“只要家长能够参与进来,写个‘阅’字也可以,一行字也行。”陈彩萍说,因为没有限制,所以家长也不抗拒这份“作业”。
  事实上,大多数家长都认认真真地写日记,有的家长日记写得比孩子还要多,还要详细。尤其是这届学生,最多的已经写了26本日记。陈彩萍每天都要花一节课时间去阅读、批改,针对家长提的一些问题,她还会给出一些意见。
日记也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在成长日记中,陈彩萍也发现了不少学生的问题,事后,便和家长一起督促孩子改正。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有的作业拖拉,有的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有的学具乱丢,有的不整理书包……这些是普遍困扰家长的问题。“一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端茶、倒水,总是打断孩子;有的家长喜欢坐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写错一个地方就大呼小叫,造成孩子心理恐惧。”陈彩萍认为,要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定要让家长共同参与。“家长要制定奖惩制度,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在日记中记录,孩子的一点进步要有具体的奖励措施。”陈彩萍经常这样在日记里回复有困扰的家长。
  目前,陈彩萍正在整理手头上的成长日记,并已经整理出了约20万字的电子文档。
薛丛川 汪方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