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   □张亨利
      “十二五”时期,温州市以“四美三宜两园”为目标,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统领,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着手,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百村千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全市全面消灭垃圾河,污染最严重的鳌江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四类,黑河、臭河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村庄环境整治391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2519个、覆盖率75.2%,城乡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村3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5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39条、精品村355个;培育出以瑞安陈岙村为代表的“高端引领型”、以苍南桃湖村为代表的“普遍推广型”、以永嘉苍坡村为代表的“保护利用型”、以洞头海霞村和文成武阳村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型”等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完成56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建成8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39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326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1416元增加到2015年的21235元,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从2010年1144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2241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从2010年5.83亿元增加到2015年15.41亿元。
    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2013年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全省各地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整治-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子,涌现出了许多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一)规划引领是前提。美丽乡村建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涉及各种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如,温州市的瑞安陈岙村,在十多年的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成为“高端引领型”的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湖州市的安吉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的定位,编制了覆盖县、乡镇、村的整体规划和各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了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二)产业支撑是基础。“美丽产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如,温州市的乐清北塘村村支书苏德生,先后捐资5000余万元,带领村民开展村庄建设和农田改造,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并以低廉价格转包给农户经营,促进了村民持续增收;宁波市从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入手,按照“互联网+”模式发展农村服务业,推进市、县淘宝特色馆和阿里产业带建设,建立县级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培育了一批专业化农村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人才。(三)环境治理是关键。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底色,干净有序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共识。目前,温州市已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环卫保洁机制,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在全市启动。周边如金华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到2015年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市区覆盖所有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全市覆盖70%的乡镇、50%的行政村。湖州市的德清县全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县、乡镇、村、农户及运营方“五位一体”的长效运维管理模式,实现了运行维护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四)文化建设是灵魂。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温州市各地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深入挖掘农耕民俗文化,并从规划布局、建筑形态、节庆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如,温州市的永嘉县苍坡村以“文房四宝、耕读传家”为主题,建设昆剧馆、农村改革馆、楠溪故事美术馆等平台,成为追寻乡愁的新亮点;苍南县桃湖村在农房改造和村庄环境整治中,突出瓯派民居元素应用,赋予乡村新魅力。杭州市以加快推进浙派民居建设试点为抓手,梳理总结“杭派民居”大天井、小花园、高围墙、硬山顶、人字线、直屋脊、露檩架、牛腿柱、戗板墙、石库门、披檐窗、粉黛色等12项建筑特征,计划用3至5年时间,打造野趣山居型、杭韵水乡型、诗意田园型、都市风雅型等4类“杭派民居”典范。(五)机制建设是保障。温州市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考绩,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工作落实。其中永嘉县被列为财政部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平阳县和泰顺县实行美丽乡村建设竞争性申报机制,文成县把村庄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综合体,洞头区以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取得了积极成效。杭州市财政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中心镇建设3亿元、中心村建设4亿元、美丽乡村建设3亿元。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思路与对策
    “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短板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因此,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空间,进一步丰富建设内涵、拓展建设领域、提升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好美丽乡村“升级版”。
      (一)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让美丽乡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一是深化农村改革。温州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试验区,要在总结近年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好深化和提升的文章。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有序推进房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股权确权登记颁证,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防止规模化经营非农化倾向,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发展完善众筹投资模式、扩大抵押品范围,发挥农业银行、农商银行支农贷款等主渠道作用,促进金融资本向农村回流。二是创新要素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市级财政重点支持市区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和对先进县(市)奖励,县级财政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年度预算,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村庄改造、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等,实现资本与农户“共赢”。三是创新规划理念。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围绕特色定位,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比如,永嘉县可以“乡村复兴、城乡融合”定位,依托都市功能扩展、公共配套设施覆盖等优势,结合楠溪江美景、永嘉学派文化底蕴,突出沿路、沿河、沿景区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的连片布点和建设,建设配套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创新人才集聚的“桃源楠溪、养生福地”。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全面。一是挖掘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在农村文化建设上,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构建农村欢乐祥和的“精神家园”。推进民风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整理,发掘深受农民喜爱的文化项目,推进非遗传承人培养,编印古村故事,传播瓯越乡愁。积极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在建筑设计、院落空间组织、公共空间营造、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做到功能现代化与文化地域化的统一。二是加强道德教化。充分挖掘乡贤资源,发挥乡贤作用,让那些年少远走高飞、老来荣归故里的人,让那些身在异乡不忘回报桑梓的人,让那些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让那些现在涌现出来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和道德模范,用他们的言行垂范乡里、教化乡民、涵育乡风。三是深化乡村治理。积极探索政治、德治、法治、自治“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社区)自治功能,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推动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切实提升自治能力和自治活力。探索“村级版”权力清单制度,提升村级便民服务功能,让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美丽乡村的主色调。一是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把“两路两侧”(高速公路、铁路)环境综合整治和“四边三化”,作为扩大美丽乡村建设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深化“六城联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行动向农村全覆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明显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基本消除黑河、臭河。二是持续抓好专项治理。2016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长效运维全覆盖。全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工程,对农户垃圾按照可回收、可堆肥、其他垃圾三种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到2020年农村垃圾有效处理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两化”处理实现基本覆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大力推进“瓯派民居”建设。“瓯派民居”是温州地域文化的固化与凝结,也是绿色生态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瓯派民居”建设,依山就势、择水而居、天人合一,就地取材、就地改造,融入文化、彰显特色,打造富有特色的民居风景线,切实改变千村一面、千户一面、千房一面现象。
      (四)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让美丽乡村收获更多的开放红利。一是发展旅游经济。深度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文化、休闲、教育和体验等功能,制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大力发展体验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民宿经济等新型业态,优化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结构,提升水平档次。二是发展都市农业。加大现代农业政策扶持,培育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工商资本重点投资现代种业和农业加工业,有效解决设施农业用地难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规模农业、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要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全面推进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设施增地”和“接二联三”,着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发展电商经济。通过引进资本、整合资源等办法,加快解决宽带进村、农村物流配送、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农村电商服务点建设等关键问题,完善农村网上购物和消费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和技能培训,支持农村青年网上创业,重点推动一批具有特色产品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
      (五)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一是始终坚持共富导向。运用“三权”改革成果,支持农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创业,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加快形成共创共富和充分就业的格局。要有效引导工商资本介入,利用其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对产业加快发展的带动效应,同时防止工商资本无序、盲目进入,挤占农民发展空间。二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要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和公路养护、信息通讯、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投入的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全力实施精准扶贫。在完成消除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落实扶持对象,组织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实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低保兜底、住房保障、社会帮扶、金融扶贫、亲友互助等“七个到村到户”措施,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确保在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
      (六)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坚持统筹发展,让科学的机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永动机。一是完善条块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村民的权责边界,理顺政府层级和部门的关系,健全市、县、镇、村、户“五级”项目协同机制,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合力。二是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情乡趣、山水园林湖风貌永续依存,造福子孙后代。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围绕需求导向,挖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示范带动、分类推进,形成一村一特色,点线连成片,使“盆景”变“风景”、“风景”成“风尚”。三是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督查考核机制。“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民生、关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态系统工程,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持续发挥作用,就应将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督查机制常态化、考绩内容差异化、长效运维市场化,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作用持续发挥。
      作者系温州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
    瑞安市陈岙村中溪花苑以东的乡村景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