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村复兴需要文化重构

  今天,我国农村的“空心化”是显见的事实。农村精壮人口单向流出和随之而来的文化流失、小农经济的终结,是传统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传统农民和留守人口又无法承担起农村复兴的重大任务。因此,农村复兴需要“文化重构”,其中的关键在人。
  政府应尽快调整政策,既要鼓励农村才俊、青年学生回乡创业,也要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退休人员或其他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回到农村定居,以尽快形成新的农村知识文化群体,参与乡村管理和文化教化。
  组建和派遣“复合型农村工作组”,也是推进农村复兴的重要一环。“复合型农村工作组”,主要由政府选拔的青年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退休返聘干部组成,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可以让他们进到村委会,连续工作3年至5年,分片包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建设规划、文化保护规划、现代农业产业设计和扶贫工作计划,并像工业“招商引资”一样开展现代农业“招商引智”工作,促使规划和设计落地生根。
  此外,必须依托农村知识文化新阶层,实现农村文化重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与现代农业经济基础相适宜的一系列观念模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包括小农经济文化观念的破除,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生态经济观念、法律观念、生态生活模式的确立,农村基层自治的实现,农村教育与新式农民的培养,移风易俗与新生活习惯的养成等。
(摘自《光明日报》 王东林/文2016年3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