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我省启动湖羊产业振兴计划以来,通过实施湖羊提质增量、秸秆饲料换肉行动,湖羊特色产业转型提升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省湖羊饲养量增加至245万头,比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实施前增长11.05%,其中,湖州市湖羊饲养量达72.37万头,增长了28.27%,杭州、丽水等地湖羊存栏比重从不足1%增加至15%。
生态羊研发饲料提速发展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由桐乡市石门镇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的“菊花、稻草秸秆+水葫芦混合青贮和湖羊生态养殖技术”项目于近日通过成果鉴定。“可别小看菊花、稻草秸秆和水葫芦,这些废弃物堆积两个月后,不加任何材料,经过自然发酵,就能基本杀灭有害微生物、虫卵和杂草籽,成为湖羊专用的青贮饲料。”据桐乡市众成湖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惠根介绍,使用这种青贮饲料喂养两个月,平均每只实验湖羊体重增加了1.095公斤。
据悉,在该青贮饲料项目研究期间,共计利用菊花、稻草秸秆等废弃材料1万余吨,其中规模羊场受益湖羊数量达1.3万余只。
像桐乡石门镇一样,我省多地探索秸秆喂羊、种草养羊新技术,长兴湖羊养殖户利用芦笋秸秆喂羊,余杭梨园放羊使农牧对接更加紧密。据了解,饲养一头湖羊,大约可以资源化利用1亩农田的秸秆资源。到2017年,全省将通过建设50个左右秸秆饲料化的收储体系和加工平台,资源化利用秸秆200万亩以上,既节约饲养成本,又为解决秸秆焚烧等环境污染难题提供有效途径。
随着秸秆饲料的开发,湖羊饲草不足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我省湖羊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湖羊标准化示范场30家,存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120家,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比重达58.6%。
优质羊提升效益走向全国
每年冬天,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卖柴火羊肉的王财林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意好的时候一上午就能卖出300多份羊肉,一天下来要用上7到8头羊。”王财林说。如今,练市镇以羊为媒,已基本形成了一条养殖、加工、餐饮、制革、裘皮服装的全产业链,当地羊肉餐饮服务年营业额超亿元。
在今年1月举行的浙江首届年货节上,桐乡的“香当赞”牌真空羊包装肉卖火了。“我们的‘香当赞’羊肉,现在已经在淘宝、微信平台等线上渠道销售,在线下则已经卖到了乌镇景区和各大高速公路收费站。”桐乡市龙翔街道万头湖羊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王红飞说,该销售模式下每头湖羊可获利千元以上。
搭上品牌化快车以后,我省湖羊正逐渐走向全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年销省外种羊数达3万多头,湖羊供种已覆盖甘肃、河南等29个省份。
尤为可喜的是,湖羊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落户生根”,成为我省农业援疆“主力军”。为支持当地湖羊产业发展,我省相关农业部门指导阿克苏地区库车、柯坪等县,建立起了总存栏3.3万头的湖羊种羊繁育基地及浙江-阿克苏畜牧技术实训基地,培训畜牧干部和养殖户1000余人次,帮助新疆从我省引入湖羊种羊6000余头。
据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通过种业开发、科技创新、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17年,全省湖羊饲养量将达到300万头以上,实现年供种5万头以上,养殖成本降低10%,建成三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湖羊特色强镇,将传统的湖羊地方产业提升发展成为全省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特色精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