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春暖花开,他们的步伐更矫健

——我省首届十佳大学生“农创客”回访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实习生 李军
  春暖花开,浙江田野处处是繁忙景象,这其中就有在去年浙江农博会上亮相的首届浙江十佳大学生“农创客”忙碌的身影。近日,记者回访了部分大学生“农创客”,了解他们的新行动、新愿景。
  “今年我们种了17亩西红花种球,3月份下的种,4月底可将种球移到育球室内繁殖,空出来的土地刚好用来种植水稻。通过‘水稻+西红花’轮作模式,来年西红花的产量会更好。”记者日前致电缙云县地缘家庭农场场主、十佳大学生“农创客”之一的吕晓芳时,她信心满满地说。
  原先当教师的吕晓芳2014年4月辞职后,开始走上农业创业之路。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她种植西红花已驾轻就熟。2015年,地缘家庭农场生产的特等品花丝和一等品花丝就有2公斤多,销售额超过10万元。同时,她还开发了西红花酒、西红花手工面、西红花黄茶等衍生产品,均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风生水起,“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农创客”拓展业务的重要途径。杭州木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十佳大学生“农创客”之一的胡重九告诉记者,公司近九成的业务是借助互联网做成的。
  “我们不仅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销售组培设备,还销售铁皮石斛牙膏、铁皮石斛沐浴露、铁皮石斛护手霜等衍生产品。一支铁皮石斛牙膏售价28元,在网上卖得十分火热。”胡重九说,今年,公司注册了“花开半垄”商标,正式进军家庭园艺。“通过组培技术,我们在网上销售蓝莓、多肉植物等盆栽,销售形势不错。”他表示,得益于互联网的力量,今年该公司的营业额预计能达到1000万元。
  当然,创业路上,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其间的艰辛和压力,只有创业者自己清楚。
  “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吕晓芳说,资金不足已影响到西红花基地的建设。
  胡重九也感同身受。“现在公司有20多个员工,每个月光发工资就要10万多元,加上公司还要扩大规模,资金压力很大。”胡重九说,除了资金紧缺,他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进一步掌握组培的核心技术。“只有拥有自己的组培核心技术,产品才能不被复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4个成熟的组培技术,如果能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掌握上百个组培核心技术,那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将大大提高。
  “为了做大做强,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组培为主线,研发相关衍生产品,让‘木木生物’成为组培界的‘新东方’!”对于未来,胡重九充满信心。
  和胡重九一样,大学生“农创客”对未来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浙江骏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骏想把垂直农场建到城市里,让更多小朋友能近距离接触到农业科技;杭州大动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方龙想让自己经营的公司今年6月在新三板上市;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鑫瀚计划提升公司的“三叶青”品牌,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做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在农业领域创业,真的需要莫大的情怀。尽管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始终看好农业创业的潜力,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吕晓芳的话,说出了大学生“农创客”的心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