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种业

传统良种资源面临消失

慈溪抢救性保护地方品种“大白蚕”

  □本报记者 葛勇进
  眼下,蚕豆等春花作物已进入盛花结荚期,正是寻找纯正良种资源的大好时机。连日来,在慈溪市坎墩镇三塘、四塘一带的农田里,一批资深农技专家正在仔细寻找、辨别一种叫“慈溪大白蚕”的蚕豆品种。慈溪市农科所所长金珠群介绍,为保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质传统农产品良种“慈溪大白蚕”,该所组织专家在蚕豆盛花结荚期寻找优良单株,按照种子提纯程序进行抢救性保护。“慈溪大白蚕”是我省五大名豆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蚕豆良种,粒大质优,是慈溪市传统特产,1998年获省优质农产品金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慈溪常年在棉地套种面积约8万至17万亩左右,平均亩产300公斤。1974年,慈溪市总产量达3.65万吨。
  自1995年当地引进“日本蚕豆”以来,“慈溪大白蚕”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目前各地已鲜有种植。目前零星种植的主要是农户自行留种,代代繁殖相传。由于没有做好提纯、保纯工作,在产量、抗性、纯度等方面出现衰退,种植面积自然慢慢萎缩,如今面临绝种威胁。
  为保护“慈溪大白蚕”这一传统良种资源,慈溪农科所从去开始着手抢救性保护工作,组织资深专家到“慈溪大白蚕”传统生产区块调查、寻找纯正良种。去年底,在坎墩、横河等地征得一批种子,在慈溪市省级区域试验站进行试种。如今,这些蚕豆已进入盛花始荚期。日前,慈溪市农科所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和资深农技专家到现场识别,寻找优良单株。
  金珠群介绍,“慈溪大白蚕”已成为市重点保护种质资源,该所准备采取多种方式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护,进行提纯复壮、种子繁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让这一传统名品传承下去。
  种质资源是品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省种子管理部门专家表示,保护好种质资源,对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物种繁衍,提高物种的科研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要继续普查、搜集、保护地方特色品种。采取原产地保护、集中种植鉴定、恒温恒湿库保存等多种方式妥善处理宝贵资源。当前,要加紧抢救性保护一批濒临灭绝的、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而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的地方品种。通过筛选鉴定,对有开发价值的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或者作为亲本材料,在育种中发挥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