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余姚农民赵国忠为革命先辈“守墓”31载

  •   在余姚梁弄镇革命先辈纪念林,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伯的身影,他或是在清扫地面,或是在养护花草,或是在维修墓碑,一干就是31年。他就是余姚市梁弄镇后陈村村民赵国忠。
    义务管理纪念林31载
      赵国忠除了在家种植花木,还有另一个任务——义务管理梁弄镇革命先辈纪念林。一把扫把,一只畚斗,3月28日一大早,赵国忠就去家后面的革命先辈纪念林打扫卫生了。
      该纪念林位于梁弄镇西侧的狮子山上,是1985年为了纪念抗战先辈和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始人而建立的,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何克希、谭启龙、张文碧、刘亨云等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创者都安葬在此。
      由于革命先辈纪念林不在余姚市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管理处管理范围内,平时无人看管,赵国忠就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管理纪念林的责任,从纪念林建立至今的31年里,他只要有空就去那儿逛逛,看看哪里需要清扫,哪里需要修葺。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前来纪念先辈的人是平时的好几倍,赵国忠打扫的次数也要增加好几倍。纪念林周围是大片的竹林,每次下过大雨或是刮过大风,竹叶飘落一地,加大了赵国忠清扫的难度,有时候,他一天要扫好几回。“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我家离纪念林近,只要有空,我就去打扫打扫。”赵国忠说。对赵国忠来说,是一份神圣的“工作”。这份没有酬劳的工作,他已经坚持了31年。
      30多年的陪伴,赵国忠早已把纪念林的先辈们当成自家人,谁有哪些传奇经历,谁的墓碑需要修葺,他都很清楚。站在纪念林里,赵国忠望着一座座墓碑感慨:“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英雄啊!”
    当好先辈家属的“接待员”
      “老赵,我们现在已经在绍兴了,今天晚上到余姚……”3月28日,张文碧的女儿给赵国忠发来微信。清明节前,先辈的子女们陆续来扫墓了,而他们已经习惯来扫墓前先通知赵国忠。赵国忠也记不清什么时候起,他开始义务接待先辈的家属了。他会为他们联系好扫墓事宜,安排好食宿。“很多年了吧,他们都住在上海啊、南京啊,对余姚不是很了解,我就帮他们简单准备一下。”赵国忠笑着说。
      谭启龙曾任浙东区党委书记,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在2003年逝世后也魂归于此。有一次,他的长子谭大骏在纪念林为先辈们扫完墓,就在纪念林附近的村子里逛,看到赵国忠家的门开着,就进去坐了坐,听说赵国忠经常义务打扫纪念林,对他好感倍增,从此只要去纪念林扫墓,都会去找赵国忠。“父亲去世后,我每次去扫墓也会联系他,不知不觉已经有13年了。”谭大骏说,真的非常感谢赵国忠,他将纪念林打扫得很干净,没有一张纸,没有一个烟蒂。遇到下雨天,赵国忠还为前来扫墓的先辈家属准备好伞,扫墓时,他也全程陪同。
    家人支持他为先辈“守墓”
      一进赵国忠的家门,客厅里一尘不染,茶几上、花架上摆满了兰花,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很是温馨。“说真的,我妻子非常好,没有她的支持,我可能坚持不了那么久。”赵国忠说。
      赵国忠的妻子龚爱娣不但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让赵国忠没有后顾之忧,还十分支持赵国忠的义务工作。赵国忠来不及打扫时,她就帮忙一起打扫;提前买好扫墓用的花篮放在家里;先辈家属来家里时,她忙着端茶倒水;有时候维修墓碑赵国忠自己掏腰包,她也没有抱怨。赵国忠的儿子也会帮忙给先辈家属们预订宾馆。
      杨静雅 谢敏军 钟桑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