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6-2025)》——

带你看懂粮油产需形势怎么走

  近日,第三届中国农业发展大会的举办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6-2025)》(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农业展望活动的基本建立,也标志着中国的全球农业调查分析系统建设正在扎实稳步地推进。《报告》从生产、消费、贸易、价格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2016年以及“十三五”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的运动特点和趋势,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稻谷
  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
  《报告》预计“十三五”及未来10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先增后减,总产保持基本稳定,消费继续增长,产需缺口略有扩大。
  2016年受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影响,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将小幅调增,南方籼稻种植面积将略有调减,中国稻谷种植总面积预计调整100万亩左右。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预计稻谷单产将略有下降,总产保持稳中略增态势。
  展望“十三五”及未来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预计2020年为44223万亩,2025年为44163万亩,10年间年均递减0.3%。这主要是由于种植结构调整,东北部分地区耕地退出玉米生产改种水稻,南方生态待修复区水稻种植面积将会有较大调减。同时,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水稻单产有望稳步提高,预计2020年达到每亩465公斤,2025年达到469公斤,10年间年均递增0.2%。
  玉米
  面积十二年来首次调减
《报告》预计“十三五”及未来10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先减后增,2016年将出现十二年来首次面积调减,2018年开始产需将出现缺口,2020-2025年玉米生产将出现缓慢恢复。《报告》认为,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和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的影响,预计河北张承农牧交错区、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吉林西部易旱区、东部山区和部分粮改饲地区,黑龙江第四、第五积温带,内蒙古东北北部及中部后山地区,陕北风沙区和关中地区及黄淮海地区,2016年玉米面积将较上年调减1750多万亩,其中“镰刀弯”地区预计调减1500万亩。这是自2003年的十二年来中国玉米面积首次调减,调减幅度超过3%。与此同时,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东北地区低温春涝、南方洪涝的可能性较大,预计玉米单产将比2015年下降1.2%;玉米总产预计21517万吨,比上年减少近1000万吨。“十三五”期间,受种植结构调整、原油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可能持续缩减,到202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分别为51608万亩和20567万吨,比2015年分别减少约10%和8%。与此同时,受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率提高、玉米价格回归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消费将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保持年均3%的增速,2018年需求量将超过产量,2020年产需缺口将达到1600多万吨。
  大豆
  面积有望六年来首次增加
《报告》预计“十三五”及未来10年,中国大豆生产将出现恢复性增长,2016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望六年来首次增加,大豆消费和进口仍将继续增长,但增幅明显放缓。《报告》认为,受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和“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预计2016年中国大豆面积达到10320万亩,比2015年增加430多万亩;在单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预计大豆产量将达到1203万吨,比2015年增加40多万吨。这也是自2009年的六年来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首次增加。受饲料蛋白豆粕及食用植物油需求拉动,2016年中国大豆消费量预计达到9169万吨,较上年增加2.4%。其中压榨加工消费约占总消费的87.5%,预计2016年中国大豆压榨加工消费量8019万吨,较上年增加2.3%。“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鼓励大豆种植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中国大豆生产有望缓慢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达11130万亩,2025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11700万亩。
(摘自《农民日报》 佚名/文2016年5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