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望江乡的29岁小伙董立平除了忙着打理网店,还在忙一件事,为首期《农民诗人》上90首诗歌的作者准备稿酬:3斤自己产的大米。经过两年多的准备,这份供内部交流的诗刊终于成功印刷。看着诗刊,董立平心绪复杂。
2004年,仅念了一年中专的董立平去了广东打工。在那个年代,董立平便梦想成为一名职业作家。2009年,董立平所在公司倒闭,他索性宅在家里当起了“职业作家”。“除了写诗歌投给文学杂志,主要是给很多政府部门发出的征文投稿。”董立平回忆。
2010年,回到老家后的董立平仍然在延续写稿挣稿酬的“职业作家”生活。但他很快发现,全靠写作赚稿费来维持生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家生活开支,还有买房子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2012年下半年,董立平开始开网店经营各种农产品。随着网店生意日渐繁忙,董立平已无太多精力再去写文章,包括自己一直喜爱的诗歌。
尽管自己很少有精力写诗歌,但董立平心里很明白,自己骨子里的诗人情结,并没有因为生计而放下。2013年,董立平希望创办一份关注农村的诗刊《农民诗人》,他加了多个诗友QQ群,在群里发出了为《农民诗人》征稿的召集令:题材定位农民(农民工)、农村、农业范围,不求有多高端大气,只要贴近农民,能生动地反映出我国农民农村的面貌状况即可。让董立平没想到的是,“征集令”很快得到火爆响应,到2015年8月份,共收到1万多首来自全国各地投稿的诗歌。
今年4月底,2000份首期《农民诗人》印刷出刊,共8个版,刊登了90首诗歌,作者来自四川、重庆、甘肃等多个省份。
(摘自《成都商报》 王超/文2016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