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策扶持 突出源头利用
湖州以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为抓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整合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优先支持解决制约本地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对购买秸秆固化成型设备、10台以上草制品编织机、年收购干秸秆100吨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按购机价30%和每吨干秸秆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年秸秆收储能力达5000吨以上的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开展秸秆还田机械翻耕作业,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按每亩10元标准补助机耕费;对农民购买秸秆打捆机,除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外,再按购机价补助20%。去年,全市各级财政共计投入843万元。
湖州市从模式、主体、服务三方面入手,着力从源头强化综合利用。在推广模式上,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重点,总结推广了30种适用于本地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建成秸秆利用示范点140个。在主体培育上,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带动、设备补贴等措施,已培育经营主体63个。如湖州富民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项目,年能源化利用秸秆能力可达8万吨;湖州紫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年消耗秸秆3000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多万元。在配套服务上,采取“经纪人+农户”、“镇、村+收贮点”和“企业+经纪人”等收贮模式,已建成秸秆收贮点87个,基本实现了乡镇收集点的全覆盖。
2015年,全市秸秆利用量达到85.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2.5%,基本杜绝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嘉兴
建立收集机制 推进多元利用
嘉兴市专门出台《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参与的秸秆综合治理机制,明确将秸秆综合利用扶持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产业化利用。
通过在市本级、海盐县、平湖市开展秸秆收贮试点工作,该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中收贮、分散收贮、利用主体收贮三种模式。市本级以新嘉爱斯热电厂20万吨秸秆发电项目为基础,在南湖区、秀洲区建立了11个收集点,并与新嘉爱斯热电厂签订秸秆购销协议,年收集能力达10万吨;平湖市依托浙江圣普新能源科技公司,建立“划片收贮、集中转运、规模利用”的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开展秸秆压缩燃料制造及燃烧供热业务;海宁市在12个镇(街道)建立29个收集点,建立全覆盖的秸秆收集体系。
该市积极推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2015年,全市秸秆“五化”利用中,59.6%的秸秆通过切碎还田,实现了肥料化利用,比上年高出 3.8个百分点;8.1%通过机械加压制成固型燃料或集中到发电厂作燃料,实现了能源化利用;10.9%通过切碎后配制成食用菌栽培棒,实现了基料化利用;7%通过加工成食草动物的饲料,实现了饲料化利用;6.3%通过编织稻草绳或草包等,实现了原料化利用。涌现了嘉善姚庄、平湖曹桥的蘑菇秸秆基料化,秀洲王店奶牛场、桐乡龙翔街道湖羊场的秸秆饲料化,嘉善西塘、桐乡高桥的秸秆编织原料化利用等典型模式。
该市还注重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印发宣传册、倡议书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度,人人参与、社会监督的共治氛围更加浓厚。去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9%,比上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全市未发生一起露天焚烧秸秆现象。
苍南
注重引导示范 创新利用途径
自2014年列入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以来,苍南县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57.2万亩,产生秸秆量13.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2.66%。
该县积极推进秸秆利用与禁烧示范镇、示范户建设,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列入镇、村干部每月绩效考核,利用红色细胞网格平台,将工作延伸到全镇每一个角落,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块田地。全县选取13户种粮规模大户作为秸秆利用与禁烧示范户,购置2台大型拖拉机,添置8台秸秆捡拾打捆机,加装25台秸秆粉碎设备。同时,积极探索收集贮运体系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和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点周边,培育发展秸秆打捆、收贮、配送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在宜山、马站等镇各培育1个收集贮运示范点,灵溪、龙港等镇也正在筹建秸秆收贮中心。
苍南县创新综合利用方式,在做好早稻秸秆粉碎深耕还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早稻秸秆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其他利用途径。灵溪镇秸秆留田腐熟肥料化利用6900多亩;净源菇业公司采用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把收集的秸秆通过发酵处理后,变成优质培养基质,用于蘑菇生产,年利用秸秆1500吨,年产蘑菇500多吨;新光奶牛场采用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将秸秆切割粉碎加工成颗粒或块状饲料作为饲草,节省养殖成本20%-30%;和鑫莽荠草专业合作社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代替燃煤,作为生物质锅炉的主要燃料,年消耗秸秆1300吨,年产量2000吨;有的种粮大户在田头挖坑,经防渗处理后集中堆放早稻秸秆,由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运送沼肥进行堆沤腐熟,作为农田基肥。
桐乡
探索四大模式 健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桐乡市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大力推进秸秆多元化利用,实现了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
2015年,桐乡市农作物种植面积84.4万亩,秸秆总量22万吨,综合利用量21万吨。其中还田占40.9%,稻草加工占22.7%,用于饲料占20.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45%,探索形成了四大利用模式。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模式,完善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推广加装二次割刀的联合收割机38台,2015年还田秸秆9万吨。二是推广“秸秆-湖羊”种养结合模式,将秸秆经过氨化处理转化为易吸收、高营养的湖羊饲料,目前全市120多家规模湖羊养殖场(户)一年可消耗秸秆4.5万吨。三是推广“秸秆-草绳”传统加工模式,该市农民利用稻草加工成草绳和纸筋,目前有搓绳机1700多台,稻草纸筋加工单位9家,每年可消耗稻草5万吨左右。四是推广“秸秆-食用菌-粮(桑)”循环利用模式,将稻草、桑枝条屑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废弃的菌棒、培养料作育秧基质还田或作为桑果园、水稻田的有机肥,该模式每年可利用秸秆2.3万吨。
在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中,桐乡市建立了市、镇、村、组四级责任制度,严明行政村的属地管理责任,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巡查、告知和承诺制度,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责任落实到村、到田头地块、到生产主体。采取财政补贴约束机制,将财政补贴与禁烧责任绑定,约束和倒逼规模种粮大户做好秸秆禁烧和利用工作,一经查实种植主体有焚烧秸秆行为的,一律取消当季支农惠农补贴。去年,全市晚稻收割期间没有发生一起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
龙泉
立足特色产业 实现变废为宝
近年来,龙泉市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废菌棒、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大胆探索山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2015年,全市废菌棒综合利用量2.2亿袋,秸秆综合利用量9.69万吨,综合利用率分别为100%和92.3%,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农业废弃物通过循环利用模式向资源化、商品化转变,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节支增收的多赢局面。
在“堵”上,龙泉市将禁止各种随意处理或露天焚烧废菌棒和秸秆的行为与项目扶持、政策补贴等相挂钩,开展巡查执法,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安排专人对废菌棒、秸秆禁烧实行定向监管,共设立监管点120个,形成了较完善的监管网络体系。在“疏”上,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资源化利用、农机购置补助和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的奖励,引导农业生产主体自主做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针对农业废弃物收集难问题,该市在各镇(乡、街道)建立收集点,目前,共建立收集点80个、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点11个、抑草覆盖利用示范点2个、秸秆还田示范点10个、能源化利用示范点1个。
同时,大胆探索推广山区生态循环治理四大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还田、还山”循环利用模式,用废弃物覆盖茶叶山、水果山、竹林以及山地开发等区块,保温保湿,培肥地力,年回收综合利用废菌棒达6500万袋,秸秆5万吨;推广“废菌棒-有机肥”循环生产模式,在食用菌主产区内建立有机肥加工厂5家,将废弃菌棒加工成有机肥,供农业生产使用,年回收综合利用达5000万袋,实现农民增收1500万元;推广生物质发电模式,将废菌棒、秸秆运送至生物质发电厂燃烧发电,年回收综合利用废菌棒达3500万袋,秸秆1万吨;推广“秸秆-饲料”循环生产模式,通过氨化、青贮、微贮等方式,将稻秆、玉米秆等转化为草食动物饲料,年回收综合利用稻草等秸秆2.11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000万元。
(本版稿件由省农业生态能源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