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种植业

模式创新 示范推广 机器换人

我省榨菜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显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晓胡
  本报讯 与我省其他榨菜产区一样,余姚市已结束今年的榨菜腌制工作。据该市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去冬今春气候不利,榨菜产量比上年减少,但地头收购价有所上升,每公斤将近1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3元。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榨菜是我省传统特色蔬菜品种。作为全国两大榨菜主产区之一的浙江,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超4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近年来,受土地资源制约、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生产劳动用工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的榨菜种植面积有所下滑。为此,我省农技推广部门以创新团队平台为依托,建立示范基地,加快榨菜与水稻轮作、桑园果园套种等新模式,以及轻简化生产等提质增效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促进榨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成效初显。
  我省积极示范推广果园桑园套种榨菜、水稻后作榨菜等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实现绿色过冬,减少冬季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增效明显。如余姚市推广应用梨园套种榨菜模式达3000余亩,每亩净增收入600元,增效20%,其中黄家埠镇果园(葡萄、蜜梨)套种榨菜面积1500亩,占果园总面积的60%。慈溪市梨园套种榨菜2000亩,葡萄园套种榨菜1500亩。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葡萄架下套种榨菜面积约9500亩,占葡萄园面积80%以上。桐乡、海宁等地推广桑园间作榨菜,面积达2.5万亩,较非间作桑园平均亩增收3824元,返地榨菜叶改良土壤,减少肥料使用,降低桑园生产成本40%,且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循环。瑞安等地晚稻田冬季套种榨菜年应用面积超万亩,亩效益7000元以上;桐乡等地年推广“晚稻—榨菜”轮作模式1.8万亩,占总面积35%;江山建立榨菜水稻轮作模式高产示范片多个,面积0.35万亩。
  同时,积极示范推广榨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品质。余姚、慈溪等榨菜主产区,针对套种、轮作等不同高效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地集成配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适当推迟播种、防虫网覆盖培育无病壮苗、提高种植密度、增施磷钾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期采收等措施,有效缓解生产中存在的“病毒病、空心、先期抽薹、冻害”等制约因素,提高榨菜加工原料的产量和品质。
  积极示范推广榨菜机播、机收等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省工节本、提质增效。通过示范推广应用直播与机收技术,缓解农忙季节雇工难、工钱贵的现状,提高规模主体生产效益。余姚市黄家埠镇推广机械直播榨菜面积2600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余姚研究示范榨菜机收技术,获得新型发明专利的榨菜收割器实用性强,可减轻劳动强度,研制的大型榨菜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榨菜25亩以上,效率大大提高。
  积极开展品种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依托相关科研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及不同栽培方式,筛选分别适合加工与鲜食、机器收割的专用品种;同时加快榨菜集约化育苗、配方施肥等提质增效技术应用;依托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提高榨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