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李仁忠
近期,我省持续出现降雨天气,浙中北部分地区连遭大雨暴雨袭击。据省气象台监测,其中仅28日8时至29日8时全省就有190个乡镇(街道)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有12个乡镇(街道)超过100毫米,最大为建德更楼街道达154毫米。强降雨还导致建德市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省气象台发布的消息说,未来一段时间全省仍多阴雨天气,其中6月1日至3日部分地区有大雨暴雨。
今年以来,我省出现的异常天气让人记忆深刻。1月份,先是一股“BOSS”级寒潮来袭,全省气温全部跌至零度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到了零下10度;从4月初开始又是连绵不绝的大雨,一波接一波……眼下尚未入梅,仿佛已是黄梅天。微信上各路民间气象爱好者纷纷对未来天气做出各种预测。那么,今夏我省会出现异常天气吗?
4月至今全省降水偏多近七成
从4月份开始,雨天唱起了主角,天气预报似乎一直在说“大雨、暴雨、大暴雨”。往往刚晴上一两天,转眼又是一场强降雨,这样的天气已是司空见惯。
据省气候中心监测,自4月以来,截至5月30日,全省平均雨量已达47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68%,为1951年以来第4位多(最多为1954年的57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湖州、嘉兴偏多1倍以上,其他市大部偏多5-9成,其中湖州市降雨量为当地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共有12个县(市、区)的降水量偏多近150%以上,打破历史纪录。如淳安千岛湖,4月份总共30天,足足有26天在下雨。进入5月份,浙江又连续下了几阵雨,就拿5月上旬来说,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多了170%,甚至有气象站点的降水量偏多了近400%。
梅雨季节到了吗
梅雨季节,顾名思义是梅子成熟那段时间的降雨,我省大约是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左右。梅季期间,潮湿多雨加上气温适合,让很多东西都发霉了,所以也被称为“霉雨”。
省气候中心专家说,梅雨是季风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冬季时盛行的北风转为夏季时盛行的南风,从印度洋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不断北上,步步击退冷空气,冷暖交锋的地区就形成了梅雨,称为“入梅”。我省一般在6月10日入梅。之后,随着雨带的逐渐北移,就“出梅”了。出梅之后,会被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高温伏旱天气,我省出梅一般在7月10日,平均梅雨期30天左右。
省气候中心分析,我省近期的强降雨过程由于并未发生季风转换,所以跟梅雨还是不太一样的。当然有一些年份也会出现“空梅”的情况,这一般就是因为季风势力过强或者是副热带高压很强。
据气象监测显示,目前印度洋有一股热带气旋,正在引爆整个大气环流。届时,随着南海夏季风爆发,西南水汽向北输送明显增强。由于水汽输送增强,配合北方冷空气活动,容易导致江南到华南地区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降水事件概率增加,强对流天气频发。届时我省少不了又是雨水连绵的天气。而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活动开始,入梅又近在眼前,江南将成为梅雨带的天下。
今夏会不会很热
美国航空航天总局(NASA)最近公布了全球温度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是全球最热的4月,也是连续第7个打破全球高温纪录的4月份。由于受强大厄尔尼诺影响,科学家预测,2016年将极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
虽然这次超强厄尔尼诺将于本月底结束,但科学家们认为,它对气候的影响还会持续,而且还可能会加重。
我国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涝重于旱。另外,盛夏时段,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说到厄尔尼诺,最新大气海洋监测结果显示,这场持续20个月之久的极强厄尔尼诺事件近期趋于结束。根据综合评估,这一轮厄尔尼诺是20世纪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之前类似强度的情况仅发生过两次,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这两次事件造成了全球粮食减产,气候严重异常,对我们来说记忆深刻的就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特大洪水。
浙江近期的持续强降雨天气与厄尔尼诺脱不了干系。那么,厄尔尼诺结束,是否意味着异常天气结束了?答案当然不是。省气候中心专家说,气象资料显示,厄尔尼诺次年往往会发生更严重的灾害,这与大气环流传导的滞后性有一定关系。5月底的夏季风全面爆发之后,梅雨引发的汛情也有可能被进一步显现或放大。
2014年和2015年,我省连着度过了两年的“凉夏”。那么,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夏天会不会很热呢?省气候中心专家说,厄尔尼诺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现象,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影响或许就没那么厉害了。
省气候中心分析,今年夏天我省天气可能要比前两年热,出现“凉夏”的可能性很小。前两年出现“凉夏”,是因为副高相对偏弱,但今年副高会回归正常,高温日数和炎热程度,都会超过往年。
据省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可能有3个台风会影响浙江,其中1到2个台风会严重影响或登陆浙江,平均强度较常年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