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是一座集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的秀丽山水和现代城市的繁荣昌盛于一体的古城新市。临海也是个农业大市,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两分田”,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向称“鱼米之乡”。柑橘、茶叶、杨梅、西兰花已发展成为该市享誉省内外的“四张名片”。目前,全市有农民合作社2680家,其中台州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67家,省级规范化合作社22家,部级示范性合作社13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8家,联合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8家,家庭农场99家,股份合作农场6家。
据了解,2006年,临海市供销社被确定为浙江省“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单位,同年4月临海市率先提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供销合作为依托,信用合作为后盾,科技合作为支撑,土地合作为补充,廉政文化合作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融资、营销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多位运作”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临海市供销社积极推进改革发展,与农商银行、邮政银行等合作,在各行政村改造后的供销超市网点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已有805家(其中农商银行680家,邮政银行125家),行政村覆盖面达81%,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金可直接在服务点上取款,破解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利用遍布全市的供销网点及网络优势,已在500余家网点设立了POS机特约定点消费,作为改善农村消费支付结算环境的一项举措,临海市供销社创新的这种“一点一卡一服务”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2015年10月,临海市供销社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三位一体”推进单位之一,临海市被列为改革推进县市。该市以临海市供销社为依托,厚植优势,抓住改革机遇,截止4月底,市镇(街道)两级农合联全部完成建设,相关工作走在全省20个推进县(市、区)前列。框架搭建、五大合作、六大平台建设三大块亮点突出,各具特色——
顶层设计,农合联组织框架稳步构建
一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该市市镇(街道)两级农合联共吸纳会员1342名,涵盖了辖区内主要的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为农服务组织、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占农合联会员总数80%以上。
二是将供销社改革有机融入农合联构建中。根据执委会有效运行的要求,临海市供销社调整了内设机构,优化功能配置。市编办给供销社增加了2个事业编制,充实人员力量。市财政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支持农合联设立合作基金,确保有钱办事。同时由供销社的资产经营公司牵头组建了农合联的资产经营公司,实行社企分开、双线运行,促进了执委会和供销社机关有机融合。
三是建立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市农合联实行“议行分立”,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间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理事会另行聘任市供销社为执委会,并聘请独立理事参与决策,为农民说话。镇(街道)级农合联则实行“议行合一”,由理事会直接执行管理。
四是积极推进涉农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逐步将涉农部门的经营性
服务
事项整合到农合联中去,首批已将4项职能划转到了农合联,其余职能均采取清单制落实到主管部门,成熟一个划转一个。
打造亮点,“3+2”模式深化农合联“五大合作”
深化生产合作。目前,成立了市农合联专家组,制定了《专家组日常联络工作机制》,专家组汇集农林局、农办、海洋、水利、气象、供销、金融等部门副高职称以上专家30多人,分成种植业、养殖业、经营业3个组,为全市农业发展保驾护航。镇街层面大力推行“一镇一社一品一服务”,依托镇(街道)农合联开展一对一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专业服务。
深化供销合作。一是加快供销社内部改革。完善供销社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调整了供销社“三定方案”,优化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创新供销社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双线运行机制,联合社机关实行社企职能分开。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改造,正在建立符合合作制原则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二是推进“智慧农资”建设。目前已开发临海市网上庄稼医院(2.0版本),线上线下互动开展组织化、数字化、专业化、本地化的农技指导服务,自3月31日上线试运营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追捧,针对农民上传的发病植物图片进行农作物诊疗解答190余次,一个问题浏览量最多达到近500次。三是积极推进产销对接。通过供销有机合作,使农产品与工业品、农资与其它产品、线上与线下等有机融合,使农民与农合联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目前临海市供销社积极参与制定修改了临海市电商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了市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等实体平台,推进基层网点信息化改造,打造“网上供销社”。
深化信用合作。一是资金互助会。深化农民资金互助社合作,积极探索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及联合会,正在与台联九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对接,争取该市首个资金互助会早日落地。二是普惠金融。临海市农商行建立完善了农合联会员征信系统,切实盘活农合联会员资产,增加会员授信,对符合条件的农合联会员纳入“普惠快车”授信评价,实现随到随贷。三是农业保险。市农合联与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华联合财险三家商业保险公司成立了“农合共保体”,目前,已开发大棚葡萄保险,该产品保额高、农民自负保费低、保险责任宽,受到葡萄大户的欢迎和好评。下一步将开发茶叶、杨梅降水、西兰花高温等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深化投资合作。整合省、市级各部门专项资金,把专项扶持资金以股份形式参与资产经营公司或发展基金中去,资产经营公司依托供销投资开发经营投资公司组建,积极发挥其投资属性,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收益,用收益来反哺农业服务。
深化消费合作。贯彻落实年初国务院关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推进农业旅游融合的决策部署,发挥市级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电商服务中心、乡村农家乐消费中心和镇街产业平台作用,通过“美丽乡村升级版”、“互联网+”、“民宿2.0”、“农业众筹”、“农民创客”等新兴载体,做好产销对接、健全营销体系,做优做精临海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和乡村旅游产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搭建舞台,“1+5”模式搭建农合联“六大平台”
一是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为了发挥市级农合联服务功能,在原有该社合作经济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设5个部,即:生产部、供销部、信用部、农民培训部和旅游部,具体承担由农合联执行委员会交办的经营性、服务性工作,形成为农服务的“办事大厅”。
二是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做好电商平台四大体系建设:集聚资源建立农产品网销上行体系,包括
提供包装保鲜技术改良、摄
影美工技术支撑、各大
平台代运营、资本与
项目对接以及法律
服务等功能;依托
镇街农合联建立
农村电商组织管理
体系;依托全市行政
村网点全覆盖的供销
超市升级消费品下行体
系,开展农村消费品下行“互联网+”计划;依托党委政府扶持政策与院校合作升级农村电商能力体系,夯实电商发展人才基础。
三是搭建农民技能培训平台,主要为农合联承接农民技能培训,相适应落实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培养农村职业农民。
四是搭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开设了“一镇一品”展示窗口,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宣传推介临海农产品。建立临海农副产品目录库,实现产品标准化、可追溯、代检测、代仓储功能,让农产品生产者可以做到“零门槛上行”。实现优化包装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发货服务、统一仓储管理、统一售后品质。
五是搭建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平台,充分融合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做好休闲旅游推介、农产品销售等,为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六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功能,打造“丰收小额贷款卡”普惠金融,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打造“助农宝”,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打造“互助社”、“互助会”等互助金融,解决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融资难问题;打造“保险共同体”,解决农业生产灾害风险,帮助农民增信;建立“农信担保”等政策性融资平台,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大额融资信用质押等问题。 通讯员 郭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