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当前,我省早稻已进入孕穗抽穗期,此时,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6月14日,省植保检疫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监测,全力以赴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
据省植保部门专家介绍,今年早稻生长期我省遭遇高温、多雨、少光照的不良天气,白背飞虱迁入早、田间虫量大,纹枯病发展快,稻瘟病已有零星发生。另据省植保部门分析,预计今年我省早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其中纹枯病、白背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稻纵卷叶螟、二代二化螟为中等发生;稻瘟病存在局部流行风险,防控形势严峻。为此,省植保部门要求各地加大病虫监测力度,切实做好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虫的监测。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指导农户科学防控。
植保专家提醒,在防治措施上,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当前,首先要全面抓好纹枯病和白背飞虱的防治;其次,要加强对稻瘟病的田间调查与预防,对发生叶瘟的田块和感病品种,要在破口期前做好穗颈瘟预防;浙东南连作稻区,特别是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尤其要做好二代二化螟的防治。
各地要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优先推广应用生态调控、性诱剂诱杀、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掌握防治适期科学用药。在药剂的选用上,防治白背飞虱,可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噻虫嗪等;防治二化螟时,在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可选用乙多·甲氧虫、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等;防治纹枯病,要选用持效性药剂,减少单一井冈霉素的使用;预防穗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吡唑醚菌酯等。
通知还要求各级植保部门在防控关键时期,通过农民信箱、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现场会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发布病虫发生防控信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特别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的知识培训,提高植保技术的覆盖面和入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