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养多少 怎么养 养什么

三问我省畜牧业补短板

  经过3年多的整治,我省关停了4.5万家“低、小、散”的养殖场,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计至今年6月,我省目前保留的万余家规模养殖场将全部完成整治验收。
  然而,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仍是我省一块明显短板。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省日前在桐乡市就畜牧业转型升级专门进行部署,开启了新一轮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
  目前的养殖规模,生态环境是否能承载?还要大幅调减吗?在盯牢“养多少”之外,在养殖模式改进和污染物消解上浙江还能做些什么?我省畜牧业发展有没有别的办法?对此,笔者采访了省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新阶段畜牧业补短板寻找方向。
一问“养多少”
不做简单加减法
  目前,我省有生猪存栏量约762万头。算上牛羊兔等其它畜禽,畜牧业规模大概相当于1000万头生猪存栏量。这样的规模,浙江能够承受吗?
  对此,省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分析:“一般来说,一亩农田能够消纳两头猪的排泄物。从浙江的耕地面积来说,目前的规模基本处于我省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猪还是要养的,畜牧业还是要发展的,只是绝不允许污染生态环境。”这位负责人表示,眼下更重要的是优化布局,提升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
  在养猪大县龙游,当地创新养殖方式和生产组织,通过抱团式经营,大大提升了当地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水平。龙游目前有生猪存栏40万头,而“龙珠”等3家紧密型的合作社养殖量就占了龙游全县生猪养殖量的65%以上。通过合作社,大大小小的养殖场一体化经营,统一供种、配送饲料,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龙游还统一进行疫病防控和粪污处理,消除污染隐患。如今,龙游所有生猪养殖场的猪粪实现100%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大大减少了养殖污水。
  由于各地对生猪排泄物的消纳能力不一,优化区域布局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关键。有关畜牧专家分析:有的地区河网密布,生态承载能力有限,该减就要减;但有的地方种植业发达,对生猪排泄物的消纳能力强,非但不用减少生猪养殖量,还可新发展一批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规范养殖场。
  然而,个别地方的做法却比较“简单”。甚至,不管农民利益,不管农业可持续发展,不管养殖场污染与否,将养殖场一关了事,无限扩大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出现了一批“无猪乡”“无猪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样的做法是没有科学全面地理解省委、省政府有关畜牧业转型升级决策精神的内涵。”省畜牧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省里从来就没有说不让养猪,重要的是优化布局,使养殖数量与各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养殖无污染和零排放。
二问“怎么养”
为猪粪尿找出路
  破解“怎么养”的问题,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此,省委、省政府要求,要积极研究推进畜禽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办法和途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
  不久前,省农业厅总结出了8种科学养猪的新模式,包括农牧结合、清洁生产等方法和技术。正值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开启一次新征程之际,一些地方率先行动,实践、推广这些科学生产模式,促进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零排放。
  在桐庐万强农庄,2200头生猪的排泄物全部在农庄自己的1900亩农田里消纳。“猪粪稍加处理就是有机肥料,污水经过厌氧发酵也可以用来灌溉果园、苗木和牧草等。”农场主钱万强说,农田一年能少用化肥50吨左右,省钱不说,还保护环境。
  单单在养殖场内打造生态小循环还不够,在兰溪,当地农业部门还将一个个养殖场串联起来,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生态网。依靠科学的方法,养殖污染问题迎刃而解。一些地方还新发展了一批规范的养殖场,既保护了环境,又保障民生。
  在仙居,山区百姓素来有在房前屋后养猪的习惯,却容易污染环境。在整治过程中,仙居不是一味关停,而是在农村周边建设“养殖小区”,将老百姓一家一户的散养猪集中养殖。如今,仙居有这样的养殖小区247个,共计生猪存栏约2.4万头。
  “这些养殖小区由村集体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通过农牧结合等方式消纳生猪排泄物。”仙居县白塔镇副镇长吴福增说,他们还给这些养殖小区安装沼液输送管,直通农田。
三问“养什么”
品种多样化发展
  消费结构在升级,老百姓对肉制品消费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由此,畜牧业转型升级要改变过去以猪为主的思路,“多条尾巴”一起抓,不在“一条猪尾巴”上吊死。
  对此,省畜牧局副局长吴新民认为,要按照“整治生猪、拓展兔羊、稳定家禽、扩大蜂业、做强种业”的思路,优先发展湖羊、兔等特色精品畜牧业和养蜂业,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在浙江不少地方,已经有不少养殖户发展特色畜牧业,并尝到了甜头。”他说。
  在桐乡市众成湖羊专业合作社,沈惠根的养殖场里有着数以千计的湖羊,但他却不用担心湖羊排泄物污染环境。“不但湖羊肉能卖钱,就连羊粪也可以轻轻松松利用起来,产生效益!”他说,春夏秋三季他种植巨菌草,羊粪无需处理,直接就用在巨菌草田;冬天不种草的时候,羊粪还能卖给附近的果农。沈惠根每年光是羊粪产生的利润就有30多万元。
  现代化畜牧业还离不开畜禽精深加工业,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桐乡市龙翔万只湖羊生态养殖基地的王红飞对此深有感触。去年,湖羊价格回落明显,于是他想到了加工湖羊肉,卖起了真空包装的羊肉制品,还打出了“香当赞”品牌。
  如今,王红飞又搞起了牧旅结合,正在打造湖羊庄园。“庄园分成养殖区、体验区和羊文化博物馆3块,体验区有点像蒙古草原的模式,既可以烧烤,也有滑草等娱乐项目。”他说,现在每个周末,他的湖羊庄园里都挤满了游客,游客不光可以品尝地道的羊肉,还能在这里了解湖羊的历史文化。
  单单提振湖羊、兔、蜜蜂等产业还不够,浙江还有一大批优质的地方畜禽品种有待深度挖掘和开发。吴新民说,即便是养猪,浙江也有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等优质地方品种。“发展这些品种,既让老百姓吃到风味多样的肉制品,又帮助农民增收。”
翁杰 高晓晓
我省开展外来生猪调运、屠宰“严查严管严打”专项行动
□本报记者 金国栋
  省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外来生猪调运、屠宰“严查严管严打”专项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完善监管机制,规范监管秩序,确保省外调入生猪动物防疫备案率达100%,定点屠宰场(厂、点)出场生猪产品检疫检验合格率和证章标志持有率达100%,病死猪及病害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查处率达100%,有效保障上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通知》要求,各地对辖区内所有从事省外调入生猪活动的经营者、屠宰加工企业,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宣传教育,重点告知动物防疫、生猪屠宰、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告知其调入生猪备案、指定路线报验、落地报告等法定义务。采取明查暗访等措施,督促落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畜禽屠宰许可证》等制度,落实入场生猪查证验物、屠宰操作工艺、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等违禁物质自检、病害生猪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通知》强调,针对18个省际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重点检查人员力量是否配备到位、工作值守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突发事件报告处置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工作程序是否规范、消毒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执法装备和经费是否有效保障等。对发现的问题,严格督促抓好整改落实。《通知》要求,要重点检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驻场检疫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是否按规定配备到位、检疫检验人员工作职责是否明确、驻场官方兽医检疫是否规范公正、检疫检验证章标志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监督抽检制度是否落实、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督程序和职责是否落实。对发现的问题,严格督促抓好整改落实。《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畜禽屠宰监管执法力度,按照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格”的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调入生猪未经备案、未经省际报验和落地报告,伪造(变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出场生猪产品未经检疫检验,私屠滥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收购屠宰经营病死猪等违法行为,集中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