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李军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面对新机遇,走在全省前列的宁波农业如何再领先机?“打造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宁波市农业局局长李强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发展绿色都市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也是宁波农业继续傲立潮头的必由之路。”
日前出台的《宁波市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抓住“两大路径”,即横向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推进“三生”融合;纵向拉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眼下,从四明山麓到东海之滨,宁波的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
调结构,提品质 增强农业竞争力
甬优系列杂交稻,米质松软、清香,产量多次刷新浙江省水稻高产吉尼斯记录,广受农民欢迎;宁波微萌种业公司培育的杂交青梗菜抗病性大大提高,消费者对它情有独钟;宁波市农科院蔬菜所选育的“甬甜5号”甜瓜,每公斤售价15元,是普通甜瓜的近1倍,仍十分畅销,瓜农的亩均收益达1万元以上。
在宁波,除了甬优系列杂交稻、杂交青梗菜、“甬甜5号”甜瓜,还有象山白鹅、宁海土猪、余姚榨菜、慈溪杨梅、奉化水蜜桃……这些特色精品农产品,因品质优,风味独特,畅销省内外。
“随着绿色生态消费理念的兴起,人们对优质高端农产品的消费有了诉求,高品质的农产品将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宁波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大路货”农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路货”农产品生产过剩,“优质高端”农产品缺乏;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农产品还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要根据健康与品质生活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通过生产新特优农产品,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让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更加迎合消费潮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说。
有目标才有方向。特色、优质成了宁波市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主题词。宁波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按照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理念,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连片布局、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主导产业,强化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做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拓功能,增效益 融合一二三产业
给鸡鸭喂食、采摘瓜果、养瓢虫、捉蚜虫、了解蔬菜生产过程……每逢节假日,位于宁波城郊古林镇的天胜农场总会吸引一拨又一拨的都市游客。今年3月,在为期10天的宁波市首届春耕文化节里,农场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农场场长朱升海说:“从这样的势头来看,今年仅旅游收入就将超过500万元。”
地处余姚市临山镇的戚海农业科技园,自今年3月起,前往春游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园内种植了水蜜桃、葡萄、梨、果桑、樱桃等10多种精品水果,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以采摘,各类蔬菜、禽类、淡水鱼等还能让游客吃得舒心放心。
为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宁波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立足农业生产,建立休闲观光园区,向追求绿色自然生活的都市居民推出观光、垂钓、时令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这些园区便受到市民热捧。都市人的到来,带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农民的腰包日渐饱满。“发展绿色都市农业,是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强说,“通过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有利于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宁波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较大,只有通过“接二连三”,才能突破资源瓶颈,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绿色都市农业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以农业功能拓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在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上做大一产,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上做强二产,在挖掘农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功能上做优三产,通过串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服务,实现一二三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在促进生产上,通过做优做强特色农业,发挥品种、品质、品牌的优势,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绿色低碳产业。在改善生活上,通过开展农业旅游、休闲、体验等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的去处。在提升生态上,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减少大气和水土污染,为城市守住绿水青山、留下蓝天白云。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将建设100个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农旅融合深入,积极开发多种功能,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加速发展,满足市民宜业、宜养、宜游的需求。示范区所在乡镇(街道)力争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
强基础,重创新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绿色都市农业近距离接受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上具有优势。
李强说:“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向农业、流向农村、造福农民,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与农业对接,催生更多的兴农新业态、富农新产业,也有利于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功能拓展、效益提升,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
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怎么建呢?宁波市对此已成竹在胸:准确把握“整体打造和核心区建设”的关系。
首先,整体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宁波市按照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以乡镇为建设单位,加强示范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示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要抓好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发展,健全农业产业、经营、科技支撑、生态安全和要素保障体系。
其次,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一个以上的核心区。核心区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融合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健康养生、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服务规范,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面积在300亩以上,一般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通过核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的产业转型,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核心区内农业标准化程度达6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达到90%以上,土地亩均产出要比本乡镇(街道)平均高出20%以上,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功能拓展带动产业的比重在30%以上。目前正是果蔬采摘游的好时节,面对天胜农场的美景,游客兴奋地玩起了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