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论坛

关于加快发展品质农业的若干思考

  □王浩萍
  近年来,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下,绍兴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总体向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应看到,绍兴市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经营主体的联接力、带动力、竞争力不够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业品牌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仍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品质农业,是以规模化、区域化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为标志,以农产品优质安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发展品质农业,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消费安全需求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发展品质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绍兴现代农业建设的总目标、总方向,着力在促进集聚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拓展新型业态,促进科技进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集聚发展
  以深化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品质优良、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推动形成杭州湾南岸都市农业产业带、曹娥江两岸特色农业产业带、浦阳江沿线精品农业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和都市农业发展区、会稽山山地经济发展区、龙门山山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四明山山地生态观光区、新嵊玄武岩台地茶果发展区“五个”发展区,形成粮食、茶叶、蔬菜、畜禽、渔业、花卉、水果、现代种业等八大块状产业。进一步创新和落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举措,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做强做优茶叶等历史传统经典产业,发展城郊型、加工出口、山地蔬菜基地,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生态发展,建设一批高档花卉基地,提升发展特色水果。
  2.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指导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和教育等功能,围绕“集聚、特色、精品”,提升和完善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功能配套,打造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和农业特色小镇,重点在柯桥南部、诸暨东部、嵊州三界等区域建设茶叶、香榧、蔬菜等若干个产业集聚区,建成抹茶小镇、花木小镇、药谷养生小镇等一批农业特色小镇。立足大市区、全市域,优化菜篮子基地布局,建设一批永久性、高品质的蔬菜基地。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推行嵊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做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股权抵押等方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励整村流转、区域性集中连片流转,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率。
二、促进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提升生态循环发展水平,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动绿色农业全面发展。
  1.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并重,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全覆盖为抓手,以全程、全产业链监管为路径,构建涵盖农资监管、标准执行、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安全检测、包装标识、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市场流通等环节的全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生产记录、主体承诺、自查自检和包装标识制度。到2020年,实现标准入企(社)率达100%,“三品一标”认证率在55%以上,县级以上农业企业、示范性合作社重点产品可追溯实现全覆盖。
  2.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建成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9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8%和95%。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基本扭转土壤污染加重态势,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
  3.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增值空间。推行农业品牌化经营,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申报国内名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推介,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农博会、展销会,实行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全产业链上下互动、三产联动、主体带动和整体推动。
  1.发挥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支持家庭农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
  2.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布局,形成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初级集贸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3.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古村落为依托,挖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融合山水美景、田园风光、文化内涵、农家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特色的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产业带,建设一批农业主题公园、综合体,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四、促进业态拓展
  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培育新型农业业态,创造农业新价值。
  1.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积极开展“智慧农业”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农机作业调度系统、畜禽养殖在线监测系统等,年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录入率达到100%。
  2.做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坚持线上线下并重,鼓励更多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主体,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大宗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和电子商务专业村建设,做强“绍兴特色馆”等网络销售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共建电商园机制,不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3.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新型包装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五、促进科技进步
  整合科技力量和资源,加快现代科技和农机装备应用,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1.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政策意见,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和应用技术研究,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强化绍兴鸭、浙系长毛兔、小京生花生、白术、中华鳖、嵊县花猪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加大糯稻、绍粳18、葫芦科瓜菜、兰花等的育种攻关,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基地和一批相对集中、稳定的种业生产基地。加大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低资源消耗型绿色品种。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方式,建立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组织实施粮油、畜牧、茶叶、水果等产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推广高产创建、质量控制、生态安全、产品分级、加工贮藏、节本增效等适用技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自主或协作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配套,探索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机制,总结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和“千斤粮、万元钱”模式,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
  3.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围绕水稻(大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提升水稻种植、植保与干燥环节的“机器换人”水平。示范引进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的种植、收获机械。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在茶叶、蔬菜、水果和畜牧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播种、移栽、采收、喷滴灌、冷藏保鲜和自动投喂料、环境控制等机械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配套适用机械,鼓励农机“物联网”技术在规模化设施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扩大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作者系绍兴市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