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今年鲜食大豆、马铃薯行情较好,加上今年我省的旱粮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农民种旱粮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省旱粮扩面工作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据农业部门的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全省大豆、玉米、番薯等夏秋旱粮播种面积有望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夏秋旱粮种植面积为378.12万亩,比上年的352.52万亩增加25.6万亩,增幅7.26%。
利用冬闲田发展春粮生产,是我省扩大旱粮面积的重点。据近几年我省全年旱粮生产布局分析,春粮面积增加数占全年旱粮新增面积的比例为48.5%,也就是说,这几年旱粮生产的发展有一半是春粮面积的扩大,而春粮中主要是小麦面积的增加,占春粮扩面的78%、占全年旱粮扩面的38%。而今年春粮面积有所减少,夏秋旱粮要增加50万亩左右,才能完成全省新增旱粮面积25万亩任务。充分挖掘夏秋旱秋的扩面潜力,是确保完成全省19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重要措施。
记者从省种业管理局了解到,全力挖掘夏秋旱粮生产潜力首先是调整旱粮品种结构。夏秋旱粮要充分挖掘旱地及新垦造耕地资源,全力扩大产业化基础较好的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和番薯及秋马铃薯的面积,积极发展市民喜爱的绿豆、赤豆、小米、薏苡等小杂粮面积。旱粮鲜食化是我省一大特色,受近期蔬菜价格大幅上扬的预期,鲜食大豆、玉米播种面积都有较大增加。湖州市今年夏秋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1.35万亩,增幅3.8%。有关方面表示,下一步,钱塘江两岸、沿海一带可适当扩大鲜食夏秋大豆种植面积,浙中南地区扩大夏秋玉米、番薯、秋马铃薯等种植面积。迷你鲜食番薯深受消费者喜爱,种植效益高。因此,要鼓励农民多种一季秋番薯。如衢州市通过实施《甘薯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甘薯面积比上年增加13.04%。秋马铃薯、夏秋杂豆、秋杂粮是我省的特色旱粮品种,种植效益较高,不与水稻不争地,也不争季节,销路没有问题,鼓励农民多种多收。浙西南地区丘陵缓坡可以扩大高粱、杂豆等种植面积。
其次,大力发展“三园”地间作套种旱粮。这是增加种植一季旱粮最有效的方法,各地要在试验成功的基础,发展间作套种旱粮。如嘉兴市通过大力发展果园地间作套种旱粮新模式,顺利完成今年新增旱粮1.5万亩的任务。湖州市针对当地鱼塘养殖面积大,塘埂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广田(塘)埂种植大豆玉米模式近4000亩。塘埂种植大豆,边际优势明显,单位面积产量高,干青豆(用于生产当地特产烘青豆)亩产200公斤以上,效益很好。
同时,充分挖掘新垦造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旱粮生产。近年来,我省每年新垦土地10多万亩和幼龄园地80多万亩,这些都是扩种旱粮的可用资源。绍兴市挖掘农作制度创新潜力,试验示范推广在幼龄油茶林、香榧林套种山稻,预计全年种植面积1.2万亩。
省农业厅要求各地加强旱粮扶持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工作,尽力发挥政策激励效应。继续抓好旱粮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提高全省旱粮生产水平。同时,农业部门要继续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