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他,是湖州市粮油领域首席专家,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粮油作物品种、技术的推广;他,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是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仪春。
为粮食丰产,他矢志推广好品种
记者采访王仪春时,他刚从南浔区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指导农业生产回来。“现在天气炎热,而单季晚稻刚刚播种,做好田间管理非常重要,所以这段时间我都在基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王仪春告诉记者,要想“米袋子”鼓起来,“钱袋子”更“丰满”,良种是关键。因为经常与农民面对面打交道,他深切体会到农民对增收的迫切愿望,这对于他来说是动力更是一种责任。
为了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的粮油品种,王仪春常常跑田头、访农户,察苗情、查病虫,搞调研、定措施,在稻田里一呆就是大半天,皮肤被晒得黝黑,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王仪春告诉记者,现在湖州单季晚稻种植面积有118万亩,主导品种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引进的“嘉58”“秀水314”和杂交稻“甬优538”,这些品种不但产量高、抗病性好,而且适合湖州的土壤和气候,其中“甬优538”亩产可达750公斤。“从技术层面讲,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大有空间。”作为湖州市农业局农作站站长,王仪春显得信心十足。“今年单季稻播种前,就有种植大户打电话向我咨询,问有哪些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想尝试着种种。”王仪春告诉记者,长兴显圣稻米、德清帐子大米、八里店富硒大米的例子说明,在科技的支撑下粮食也可产出高效益,而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来自于选育出适合湖州种植的粮油优良品种能够助农增产增效。
为农业增效,他致力推广新技术
吴兴区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有单季稻1700亩,“我们在王仪春的指导下采用免耕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于后期农田作业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十分有帮助。”合作社负责人孙梅金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而且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作为湖州市粮油领域首席专家,王仪春不仅是近年来湖州市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数字可以说明一切:近5年来,王仪春积极组织粮油作物新品种的引种筛选,主持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195个,并在当地进行农艺性状、生产适应性筛选,选出“秀水09”“秀水03”“嘉991”等8个晚稻新品种和“浙双758”“浙油18”“浙油503”3个油菜新品种。
同时,王仪春还组织实施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示范推广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62个,筛选出产量高、抗性较强、品质较优的“秀优5号”“嘉优1号”等杂交稻新组合4个,系统总结出“适时播种、控制草害、壮秆防倒”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免耕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累计在全市推广应用新模式新技术136.72万亩,增产粮食3.6万多吨,新增经济效益8379.13万元,为湖州粮油高产,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党旗增辉,他努力当好“领头羊”
帮助农民增收是王仪春想得最多的事。在长兴县水口乡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王仪春发现,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番薯,但效益不高。有什么农作物可以帮助农民增收呢?经过调查分析,王仪春把目光瞄准了太湖百合。“太湖百合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以往主要在太湖沿岸种植,但由于常年种植产生连作障碍,产出的百合有斑点,产量也下降,于是,我们开展百合‘上山’行动,将太湖百合引到水口乡种植,而水口乡的山地属于沙性土壤,非常适合百合生长。”王仪春告诉记者,由于效益好,如今,水口乡的百合种植面积达4000亩,亩效益超过5000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平时工作中,王仪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甘做清苦的工作,安于清贫的生活,彰显清正廉洁的党员本色。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湖州市农作技术推广站多次被湖州市农业局党委授予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