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怎么养,生态环境才是优

——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
美丽
畜牧业
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姚力丹
  解决“怎么养”的问题,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对此,省委、省政府要求,要积极研究推进畜禽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办法和途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的一些规模养殖场已率先行动,通过污水达标排放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走上生态养殖之路。
  如果不是有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很难想象,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的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可以建在离衢州金苍垄水库仅几百米的地方。走进这家养殖场,只见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猪舍干净整洁,一口面积为10亩的池塘波光鳞鳞,锦鲤在水中嬉戏。总经理秦唐勇告诉记者,池塘里的水是养殖场经过处理的中水。从父亲手中接过养殖场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啃养殖场废水处理这块“硬骨头”。
  据介绍,2014年,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率先在省内引进纳米膜过滤沼液的浓缩设备,建起全省首家沼液浓缩处理中心。在这里,养殖废水流入沼液池发酵沉淀后,由水泵输送到多级过滤器,采用物理技术分离水和沼液中的有机质、营养物质,提炼出沼液浓缩液,经过处理的中水则达到了排放标准。“净化后的中水用于养殖场冲洗猪栏,每天可节省水费170元,沼液浓缩液加入水后成为液体有机肥,提供给周边农户的2000亩土地使用,公司的养殖场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秦唐勇说。
  废水处理后变成中水,那猪粪又如何处理?位于桐庐县分水镇的万强农庄自有妙招——运用生物技术使猪粪成为“香饽饽”。记者来到万强农庄采访时,放眼望去,满山郁郁葱葱的桃树,枝头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蜜桃。山脚下,绿树丛中露出几排屋顶,这便是农庄养猪场的猪舍。“农庄有500亩果园,种了桃、李、梨等果树,这些果树施用的是用猪粪制成的有机肥。”钱万强告诉记者,农庄养猪场每年产生猪粪约1000吨,他们通过机器干湿分离,再经风干、添加微生物、堆积发酵等工艺后,将这些猪粪制成有机肥,由工人运上山施在果园里。
  钱万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生物技术处理的1000吨猪粪,能为500亩果树提供所需的有机肥,每年因此可节省化肥50吨左右,折合15万元。施用有机肥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改变了土壤板结状况,水果甜度增加、口感更加鲜美,每公斤售价比施用化肥的高出1元左右。果园里套种的番薯、萝卜,又可作为饲料喂养母猪。“我们通过合理布局种养业,以投资少、全利用、零污染为特点,实现自我小循环。”钱万强说。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为加快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今年,省畜牧兽医局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今年要创建200个美丽生态牧场,“十三五”期间创建的美丽生态牧场将达到1000个。省畜牧兽医局还将在全省推广工厂化生态养殖、生态循环农牧结合、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共八大生态养殖模式。今后,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畜禽养殖模式带来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状况,通过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实现清洁生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