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套帐应须争早晚,迟则虫蝇网内关;丰收不单靠罗幔,疏梢疏果继续干;临近采收要覆盖,覆膜避雨双保险……”如今,在我省杨梅主产区之一的台州市黄岩区,杨梅种植户都熟知这首“罗幔杨梅避雨”顺口溜。黄岩罗幔杨梅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金从宝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按照“一品一策”的要求,采用网室避雨栽培,杨梅果蝇、落果明显减少,品质明显提高,每株单产100公斤的杨梅树收入达5000元以上。
杨梅是我省特色水果,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杨梅容易发生病虫害,如何科学防治保障品质安全,成为杨梅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今年省农业厅印发了《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方案》,按照“一种特色农产品、一个生产标准、一本质量管控手册、一批特色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要求,对杨梅、草莓、“浙八味”、蜜蜂等特色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管控。
“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需使用农药,关键是如何规范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省农业厅质监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规定,农药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予以登记。目前,我国农残标准虽然覆盖了大宗农产品,但用于小宗和特色作物的登记农药非常少,杨梅生产就面临合法登记用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为此,我省在加快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同时,组织开展杨梅农药使用风险评估,通过试验、检测、评估,跟踪、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农药登记、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借鉴国内外小品种作物农药管理经验,发布了《杨梅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建议》团体标准,规范了杨梅主要病虫的用药技术,避免因农药不合理使用而引起的安全风险。
“这份建议给农民提供了科学的操作方案。”省农业厅质监处有关负责人说。记者看到,《杨梅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建议》包括杨梅有害生物防治原则、主要病虫用药建议、不建议农药品种和禁止农药品种等内容,并详细列出了防治对象、适用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时期及方法、安全间隔期,便于农民学习使用。
同时,我省还组织省级科研、技术推广、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一品一策”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建立专家联系点制度,指导落实管控技术,并要求农药经营者建立经销台账,实行实名销售,严格按照用药建议推荐农药品种。目前,我省已在兰溪、黄岩、临海、青田四个杨梅主产区建立杨梅“一品一策”示范基地3700多亩。
在兰溪杨梅“一品一策”示范基地马涧前于晓明杨梅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倪晓明为杨梅园配备了50多台杀虫灯及食诱器。“绿色防控技术安全有效,杨梅品质得到保障。”倪晓明说。据兰溪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兰溪通过杨梅“一品一策”基地建设,果品优良,产销两旺,总产量达到2.3万吨,销售额突破2.2亿元。
在实施杨梅“一品一策”行动的同时,我省加大了杨梅质量安全管控工作,通过技术培训、安全抽检、执法监管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杨梅食用安全。在今年省农业厅开展的全省杨梅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合格率达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