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冬青,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2008-2015年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自1981年工作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油菜新品种16个,其中10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6个通过省审定。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油菜面积六成以上,尤其是“浙双72”“浙双758”“浙油18”“浙油50”和“浙油80”等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我省油菜品种在产量、含油量、油酸含量等方面的跨越,为浙江油菜产业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通讯员 俞琦英 王仁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每逢阳春三月油菜开花时节,浙江省农科院的油菜育种专家张冬青的身影便会出现在这片黄灿灿的花海里。此时,是张冬青最忙碌的时候:“为油菜选种、杂交,分秒必争。花期只有1个月,错过了就得再等1年。”
张冬青在台州的田间长大,看上去健壮结实,留一头短发,埋头快步走路的样子正如一个农民;说话热情激昂,话题总是离不开油菜。
工作35年来,她一心选育油菜新品种,把智慧和汗水全部注入了这片希望的田野。
张冬青忙于育种的一天是这样的:穿一身蓝大褂工作服,戴着草帽,腰间系根绳子,上面挂着铅笔、记载本、剪刀等用具,带着几个馒头,清早就来到试验田里。她半弯着身子,手里拿一把镊子,一株一株地将母本油菜花蕾上的雄蕊去掉,再将父本油菜株上的雄花粉移植过来,最后套上纸袋免得其他油菜上的花粉飘过来“捣乱”。这个既细致又机械的活儿,她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头发和脖子里爬满了蚜虫也不知道,回家时累得连楼梯都爬不动。
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种长着绿油油的宽大叶片的作物,全国各地的油菜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丰富、优质的油菜新品种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劳动成果。
今年3月底,张冬青和她的团队选育的“浙油50”成果获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与以往品种比,“浙油50”的高产量和高含油量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比浙江省原当家品种“浙双72”增15%,含油量高达50%,被农户称赞为“一担菜籽半担油”,创造了喜人的纪录。“浙油50”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个通过国家两个大区审定的油菜品种,截至目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近2000万亩。2014年、2015年、2016年,“浙油50”连续三年成为国家油菜主导品种。“一担菜籽半担油”成了广为传诵的佳话,“很多农户留着‘浙油50’的种子舍不得卖呢。”张冬青说。
那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榨出的油,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张冬青劳动的价值,就在这样的时刻彰显。如今浙江每年种植的约260万亩油菜,有六成以上用种来自张冬青团队育成的品种。
盘点张冬青的育种历程,可以发现她的油菜育种工作,总是围绕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培育成功的新品种来引领整个产业发展。张冬青说,自己的梦想就是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为社会多作贡献。
为了这个梦想,她和她的团队奋斗了35年,让梦想照进现实。2001年她们育成了我省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健康油菜品种“浙双72”,实现了我省油菜品种从双高向双低品质的转变。后来又选育出高产量、高油酸含量的新品种。最近又培育出菜薹口感好的油菜品种。该品种的油菜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农民采摘菜薹作为叶菜出售,每亩可以增收200元左右。
一季的丰收需要十年的努力。张冬青从事油菜科研35年,一辈子只做油菜育种一件事,带领团队育成品种22个,实现了我省油菜品种的4大跨越,“九五”以来主持或参加省和国家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鲜花和荣誉,总是留给对梦想执著追求的人。张冬青在油菜产业上的突出贡献,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03年她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4年她被评为浙江省农科院杰出人才,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