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去年9月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全省深化供销社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会在慈溪召开,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建设由此提速。
省供销社主任邵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合作经济组织走向联合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健全为农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供销社深化改革、重建合作、回归农民怀抱的最佳路径。
之前,慈溪、瑞安、仙居等7个县(市、区)先行试点“农合联”建设。推进会之后,淳安、临安等20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体系首批推进县。
经过近10个月的摸索,20个县(市、区)的“农合联”体系建设正有序推进。
“农合联”是新时期的“新仓经验”
“新仓经验”是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总结的平湖新仓镇供销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联合的经验,这可以称之为“两位一体”服务。“三位一体”的“农合联”是新时期的“新仓经验”,这在我省最早推进“农合联”体系建设的嘉兴已形成共识。
早在2008年,嘉兴就开始着手组建“农合联”,到2009年实现了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该市共有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69个、会员2570个。“农合联”成了全市最大的社会团体。8年来,嘉兴市“农合联”在凝聚社会资源,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帮助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解决科技、营销、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重建了农民对供销社的情感。
然而,嘉兴的“农合联”实践虽然起步较早,但还存在性质不明、定位不清、界限模糊等问题。去年推进会之后,嘉兴市把秀洲、平湖、海宁作为该市的3个试点推进县,因地制宜,在“农合联”机制体制上破题,制定“1+X”改革方案,争取今年在重大领域、重点环节取得突破。
义乌市是2014年12月正式启动供销社综合改革和“三位一体”改革的。按照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位一体”改革试点的工作部署,义乌市围绕为农、务农、姓农的总体要求,按照“一会、一平台、三合作”的思路,扎实推进供销社改革。供销社正逐步从经营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单一的供销服务向兼具生产、信用服务拓展,从传统的农业流通领域向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延伸。
义乌市供销社主任周建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的目的是把政府的为农服务功能整合起来,让供销社真正姓农,老百姓在生产中碰到什么问题,可通过“农合联”一站式服务得到解决。
义乌苏溪供销社主任骆坚旗对记者说,“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必须以基层供销社为主体,因为基层供销社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当农民遇到诸如“种什么品种的作物好、施什么肥、怎么施肥”等问题时,基层供销社能及时提供服务。
骆坚旗介绍,为更好地服务农民,苏溪供销社把农业服务中心建到了基地里。该社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大陈镇农业服务中心就建在当地的猕猴桃基地里。这个服务中心拥有科普基地、农技服务窗口、粮食加工设施等,还有一个总投资60万元(供销社出资20万元)、将于两个月后投入使用的保鲜冷库。大陈镇有猕猴桃种植基地3000亩,这个在建的保鲜冷库总容量达800吨,可解决当地30%猕猴桃的保鲜贮藏问题。保鲜贮藏后的猕猴桃如果放到过年时卖,每公斤售价将从平时的30元增加到40元左右,增收明显。
政策助力“农合联”建设
各项改革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农合联”建设也不例外。
淳安县在推进“农合联”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县政府投资1.4亿元新建的18个乡镇农贸市场全交由“农合联”运营管护。
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是“农合联”运行的载体和抓手。淳安县和临安市两地财政均注入1000万元,作为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的原始基金,临安市还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供销社开展“新网工程”、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农服务功能建设。对市、县两级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嘉兴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由参加“农合联”的同级供销社联合社、涉农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会员合股组建,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由供销社联合社单独组建,各方出资人权益保持不变。嘉兴市还要求市、县两级“农合联”组建农民合作基金,基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注入的原始基金、资产经营公司按不低于20%比例上缴的年度资产收益、政府的扶持资金、财政奖补收入、社会捐赠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市级拟建立初始资金为1000万元的农民合作基金。在合作基金组建形式上,嘉兴市对各县(市、区)不作统一要求,不追求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要求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建设“农合联”,人才是关键。绍兴市上虞区从供销社系统选调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通过人社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2名),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农合联”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日常工作。目前,全区20名“农合联”专职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有力地加强了乡镇“农合联”的服务力量。
在经费上,上虞区政府明确“农合联”执委会定编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三公”经费、办公经费由“农合联”执委会按收支两条线规定纳入预算管理,乡镇“农合联”工作人员经费的50%由财政给予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给供销社为农服务专项资金300万元,其他扶持资金随”农合联”职能转移相应调整。区供销社在社有企业经营利润中每年提取200万元资金充实到“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用于发展为农服务和农业风险补偿。
“三位一体”丰富服务内涵
为农服务始终是“农合联”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构建“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体系是各地“农合联”在组建后的首要任务。在生产服务上,各地以基层供销社和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如临安市岛石山核桃农民合作社对山核桃采摘进行托管服务,推广面积3900余亩,惠及农户300余户,产量同比增长5%,户均减少成本2000元。在供销服务上,各地供销社优化流通网络,创新流通方式,推动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如淳安县搭建了1个县级综合营销平台,提升6个片区基层供销服务站点,整合23个乡镇购销服务网点,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在金融服务上,稳步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保险互助、农信担保等多种金融服务,加强与农信机构战略协作,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如淳安县加强与信用联社的合作,明确“农合联”会员的涉农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20%到30%;临安市“农合联”积极承接政策性农业和农房保险职责。
嘉兴各县(市、区)“农合联”建成后,培育出了更高形态的为农服务组织——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生产合作向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方向发展。如嘉兴“绿农”服务中心,建有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社24个,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技咨询、统防统治、测土配方、农机作业、农产品收储、加工销售等基本服务和农村合作金融、农民素质培训、农村电子商务等衍生服务。到今年底,嘉兴市各县(市、区)都将建成1-2个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服务内容贯穿农业生产各环节、融合一二三产的综合化农业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嘉兴还诞生了“天天农展会”“中央厨房”“线上庄稼医院”等许多为农服务新载体,朝着“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