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供销

要科学理性看待生物刺激素

  “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近年来,以腐植酸、甲壳素、鱼蛋白、海藻酸等为代表的生物刺激素类产品,在助力作物增产提质方面,以“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生物刺激素的研究和开发也掀起一股热潮。
  与此同时,作用机理不清、产品良莠不齐、缺乏行业标准也是该类产品存在的现实问题。专家建议,对这类产品要加强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科学管理,切忌盲目跟风和炒作,使其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既非农药也非肥料 身份界定仍未明确
  诱导因子、生长调节剂、植物抗性增强剂、植物强壮剂、生理激活剂……长期以来,生物刺激素被冠以多种不同的称谓。生物刺激素是什么样的物质?和激素是不是一回事?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围绕着生物刺激素,还有很多疑问待解答。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生物刺激素高层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据了解,生物刺激素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大家引用最多的是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给出的定义: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或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生物刺激素并不是新事物,像腐植酸、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应用历史了,只不过没有明确进行定义和归类。”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
  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段路路博士认为,严格意义上讲,生物刺激素既不完全属于肥料,也不完全属于农药。它处于肥料和农药的边缘,目前农药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中的功能性肥料都属于生物刺激素。
  虽然对其身份的界定仍显模糊,但“对植物具有生理活性、非肥料非农药、对植物生长有益”这三点已成为业内对生物刺激素的共识。而氨基酸、腐植酸、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壳聚糖、生物菌、抗逆制剂等都属于这个家族的一员。
  专家强调,生物刺激素与肥料、激素不能混为一谈,肥料是给作物提供养分的,而生物刺激素通过影响植物代谢起作用。
量小却高效 减肥减药实力不容小觑
  “海藻提取物具有调理土壤的特性,能提高养分效率。”“生物质提取液可以调节土壤pH值,显著降低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发生率。”在论坛上,多位专家肯定了生物刺激素的特殊功效。虽然不是农药也不是肥料,但生物刺激素可以解决肥料和农药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当植物遇到非生物胁迫因素逆境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或气象灾害时。而其在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生物刺激素可以增加植物抗逆性和抵御非生物因素的胁迫,调节和改善植物体内水分,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转和使用。”段路路指出,有关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生物刺激素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小为5%-10%,肥料利用率至少增加5%,农药用量节省5%-10%。
  虽然良好的功效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对于生物刺激素的科学研究依然处于表层。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协会理事长白由路介绍,目前生物刺激素在我国是研究少、应用多,就如同中药一样,目前对其作用机理鲜有研究成果,到底是哪些成分发挥作用,还不太清楚。
  科学研究不足,也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造成了难题。据了解,当前生物刺激素多作为肥料进行登记,农业部登记的约1万多个肥料产品中,与生 物 刺 激 素 有 关 的 大 约 为3000-4000个,约占35%-40%。
不能取代肥料 协同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力
  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势在必行的今天,生物刺激素在我国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日渐升温的生物刺激素市场,不少专家强调,生物刺激素不能取代肥料,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认识,加强研究和应用,千万不能炒作概念。“推广过程中,要注意普及生物刺激素的概念和基本常识,避免将其和传统肥料混为一谈,切忌过度炒作概念。”高祥照提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农民看到生物刺激素的实际效果,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生物刺激素的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范管理、精细生产和精准使用。
  段路路表示,生物刺激素并非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灵丹妙药,合理的肥料养分供应是农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生物刺激素不能作为单一产品使用。
  白由路也提出,生物刺激素没有广谱性,只有针对性和预防性,只有在适合生物刺激素发挥作用时用比较好,不是所有植物在所有条件下都需要。把生物刺激素配合在大化肥里,可以使大化肥利用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好,这将是一个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对生物刺激素的研究滞后于商业推广。”段路路建议,应加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对生物刺激素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研究,规范相关产品的检测、登记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物刺激素的监管体系。 王腾飞 刘振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