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身处农技推广的第一线,创业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先锋;他们扎根基层,一心为农,潜心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进农家、到田头、入栏舍,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为农服务,乐此不疲……他们,就是深得农民信赖的优秀农业工作者。从本期开始,本报“最美‘三农’人”专栏将重点推出优秀农技人员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工作生活,展示他们的风采,期待他们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曹丽娟 见习记者 季颖
人 物 速 写
徐小菊,女,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温岭市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第二十二届全国葡萄学会理事、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试验站成员,台州市第二、三、四届党代会代表,台州市第三、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30多年来,她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先后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6项、品种权证1个,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水果栽培技术专著6部,所研究的沿海葡萄促早栽培技术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5月10日,去滨海永丰村,看大棚葡萄是否可以换棚(毛竹棚换钢架棚)。”“6月27日,云军(记者注:一水果种植户),杨梅省力化施肥试验。”这是记者在徐小菊随身携带的工作日记上随机看到的两条内容。徐小菊说,参加工作30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写工作日记的习惯。这个小小的日记本,不仅记录了她的下乡足迹,更满载着她对农民的丝丝牵挂。
水果是温岭农林业主导产业,全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葡萄就有5万亩。今年1月下旬,极寒天气给当地水果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果树要么冻死,要么颗粒无收。尤其是温岭葡萄全采用大棚栽培,光大棚成本每亩就要2万元。一旦绝收,农民损失将十分惨重。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在冻害来临前一周,徐小菊就通过农民信箱、温岭市葡萄种植协会微信群,向葡萄种植户发送预警信息;冻害来临后的三四天里,她更是一心扑在指导救灾上,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微信群里与葡萄种植户互动。当时,温岭很多种植户都采用烟薰法给大棚葡萄加温,这种方法成本低、易操作,防冻效果好,但有一定风险,操作不慎就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徐小菊丝毫不敢大意。她要求种植户把每家葡萄受冻情况告诉她,她一户一户实地去看。1月29日,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农村已经泛起了浓浓的年味,但徐小菊完全顾不上这些,她仔细了解了种植户的葡萄受冻情况后,马不停蹄地组织农户召开大棚葡萄灾情现场分析总结会,分析冻害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