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随意丢弃病死动物污染环境、防止病死动物传播动物疫病甚至流向食品消费市场,温岭市构建长效机制,于2014年启动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的高温干化化制技术,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有效破解病死动物处理难题。处理中心自2015年7月试运营以来,共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605吨,杜绝了病死动物随意丢弃事件的发生,实现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零发生。
优化基础建设 实现高效运营
科学统筹选址。该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财政扶持、保险联动”的总体思路,在处理中心选址上优先考虑安全性,将项目选址在远离居民区和厂矿企业的滨海镇长新塘,占地面积10亩,并与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相邻,在确保最大程度安全的同时便于污水及处理后副产物的后续处置。
优化经营模式。为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项目运作效率,该中心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通过招标确定由杭州锦江集团子公司温岭绿能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双方于2014年3月份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协议期29年,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
规范操作程序 确保安全作业
严格处理流程。病死动物收集服务队接到养殖户电话报告后,24小时内到场到户上门收集;收集病死动物时核对数量,对病死动物拍照,并填写收集台账;收集后当日运至处理中心,病死动物过磅后交由处理中心放冷库暂存,达到5吨后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车辆自动消毒,过磅间、臭气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全自动操作控制和封闭式操作;产出的肉骨粉直接焚烧发电处理、油脂作为工业用油,产生的污水经预处理后纳入紧邻的垃圾电发厂污水处理系统作进一步处理,确保100%严格按流程操作。
优选国际先进设备、工艺。市农林局、环保局、发改局等相关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青岛和重庆等地调研比对,排除了以往深埋、焚烧等存在土地资源因素制约和水土污染问题的处理方法,投资1400多万元引进国际先进的原装进口全套设备,将病死动物放入化制机内,借助干热与压力实现化制,并利用高温与高压全封闭杀灭细菌。该设备运行以来,处理时间从原先深埋至少数月分解变为工业化处理每批仅需8小时,设计日处理能力5吨,有效避免了对水土等环境的二次污染。
加强源头管控 遏制私屠滥宰
定点屠宰,强化检疫管理。该市采取措施,推动生猪经营户自愿进入定点屠宰场加工,从根本上杜绝私屠滥宰。同时狠抓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突出把好检疫签证管理关,完善检疫台账记录。2015年1月至今,该市开展生猪屠宰检疫30.98万头,实施生猪尿样“瘦肉精”抽检1.65万批次,检出病害猪675头、病害产品88.24吨,已100%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出场生猪产品合格率100%。
联合执法,严打私屠滥宰。温岭市农林、市场监管、公安三部门联合成立屠宰稽查队,开展屠宰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彻底切断私屠滥宰猪肉和病死猪肉入市途径。2015年,共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3个,行政立案5起,刑事立案3起,刑拘7人,销毁病害肉3661公斤,罚没款4.2万元,生猪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肉联厂日屠宰量从原先400余头上升至近800头,通过严厉打击和广泛宣传,该市销售的猪肉定点屠宰率达99%以上。
完善配套体系 保障“舌尖”安全
一是实行生猪统保,确保病死猪100%无害化处理。2015年底开始,该市将所有存栏生猪统一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生猪保险全覆盖,全部保费由财政给予补贴。保险公司实行生猪保险B条款,提高保险理赔标准,对病死猪按尺寸分5个等级进行理赔,不论大小,一律赔付。通过实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病死猪必须通过集中无害化处理后才能由保险公司理赔,实现养殖场户对病死猪由“随意乱丢”到“舍不得丢”的改变。
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确保病死猪100%收集运送。为确保病死动物100%收集处置,有效杜绝病死动物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甚至流入餐桌现象,该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每年病死动物收集公共服务所需130多万元经费全部由市财政承担。该市由乡镇通过招标确定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承接主体,在全市建成10支死亡动物收集服务队,覆盖全市各乡镇,并分别配备专用收集车,车内安装GPS定位系统及3个摄像头,对收集运送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录像。各收集队每天至少到辖区内养殖场收集病死动物 1次,并当日运送至处理中心,确保病死动物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处理。
无害化处理中心
温岭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位于滨海镇长新塘,紧邻市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10亩,总投资约3400万元。项目采取BOT模式,由杭州锦江集团子公司温岭绿能固废处理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期29年。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高温干化化制工艺,设备从丹麦霍斯利公司原装进口,仅设备投资就达1400多万元,设计日单班(8小时)处理能力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