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农业“机器换人”,为这些地方点赞

  •   编者按:日前,全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在东阳召开。会上交流了我省各地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本报即日起陆续刊登各地的典型做法。
    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提升效率和效益
      龙游县红专粮食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由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与国资公司龙游县富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27家合作社及大户加盟而成。公司现拥有32台乘坐式插秧机、15条播种流水线、12台发芽器、33台机收大中型拖拉机、40台配套农具、37台收割机、5台专用运输车、5台大型植保机械、3台农用飞机、40台担架式植保机械、66台烘干机等农机设备。建有育插秧作业、机耕机收作业、机植保作业等3支专业服务队,烘干、农机维修等2个服务中心及5个农机维修服务点。建立了詹家镇夏金村“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和湖镇镇童家仓村“水稻机直播”试点,2015年完成了粮食生产农机单项服务(耕、种、喷药、收割和烘干)服务3.3万亩,全程(耕种收烘全程)服务1.65万亩;机直播13.2亩。
    一、运作方式
    (一)国资公司资金扶持。龙游县富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出资366万元购置42台(套)大中型农机设备入股。项目实施期内,服务组织提取一定金额作为其分红,累计政府分红将用于服务组织后续发展扶持,重点对全程机械化服务、水稻机械育插秧、精量机械穴直播、机耕(秸秆还田犁耕)、机械植保、机收、水稻机械烘干、农机维修保养等服务环节进行资金补助。(二)公司科学管理统筹安排。现有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专业合作社以人力、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加盟,加盟合作社及大户所拥有的农机除满足自身需求外,由服务公司统一计划、统一调度和统一使用。年初,公司召开由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等参加的服务协商会,参会者提出提供农机服务或需农机服务的种类、面积和作业时间。公司根据服务供需情况,结合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操作流程,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及农机设备,统筹协调安排单项或全程农机服务。组建各专业服务团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费。同时在农业部门帮助下,每年对各个专业服务团队的作业机手普遍开展一次以上的技术培训,提高机手作业水平,确保全员持证上岗;生产过程中,农口各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帮助服务组织解决在作业服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试点效果
      (一)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从单项的基质育秧机插、机耕、机收、机植保、机烘干服务,拓展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农机操作手培训,以及大中型机械的维修保养和农忙季节的农机120抢修服务等。同时根据北方只种单季稻,7、8月份属农闲时期的特点,公司和辽宁省沈阳新民市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引进东北农机操作手,参与农忙时期机插、收割、耕田等作业,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种服务形式的开展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手多样化需求,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服务公司的成立,极大地扭转了农机作业失衡局面,通过有计划地协调农机服务,既解决了没有农机或农机作业不足的合作社及大户对农机作业的需求问题,又提高了现有农机的作业效率和利用率。如夏金村祝君伟2014年1月购置的1台久保田牌拖拉机,当年机耕服务面积510亩。2015年加盟到服务公司,机耕服务面积2000亩,作业时间由2014年的28天增加到2015年的76天。按机耕面积计算,拖拉机利用率提高了近3倍。(三)提高农机服务效益。通过服务公司协调及调剂,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机服务效益。经公司测算,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在加入公司后,年作业面积分别增加526亩、372亩和566亩,平均亩作业纯收益50元,红专粮食服务有限公司有农田作业大型拖拉机33台、水稻插秧机32台、联合收割机38台,增加农机作业服务效益256.85万元。如夏金村农机户吴邵林2013年购置1台清拖牌拖拉机,当年及2014年机耕服务面积500亩左右,拖拉机作业年毛收入近6万元。2015年加盟到服务公司,早稻机耕服务面积1000亩,晚稻机耕服务面积1000亩,同1台拖拉机年毛收入20万元,与未加盟前2014年相比,增加了14万元毛收入。(四)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了被服务对象的水稻“双抢”进度,提高了连作晚稻的亩产,增加了水稻种植效益。2015年服务公司完成了粮食生产农机单项服务(耕、种、喷药、收割和烘干)服务3.3万亩,全程(耕种收烘全程)服务1.65万亩;机直播13.2亩。经测算,试点区域内,在水稻亩产等同情况下,亩节省劳动力2.3工(机插1.5工、机施药0.2工、稻谷机烘干0.6工),减少劳动成本支出217元,粮食生产总节本增效470.89万元。2015年,农机社会化服务中代烘干作业对粮食生产效益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十都村种粮大户徐生木,流转大田面积约500亩,年产稻谷450吨,全部由服务公司的烘干中心代烘干服务,付烘干服务费5.4万元。如果由人工自然翻晒,按正常年份每公斤0.20元人工成本计算,需支出9万元。仅代烘干服务一项可为徐生木节省3.6万元成本。
    建立村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位于嘉善的中心,全村区域面积5.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8亩,常住人口2769人,是个传统的“纯农业村”。2013年,该村在县、镇两级农业部门指导下,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组建成立了范东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村经济合作社作为资产管理方,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机具设备投入、土地流转等事务;农机服务组织作为运营方,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综合性服务。经过三年摸索发展,改变了原来农机作业服务能力不足、种粮效益低、土地抛荒严重、村民不愿意从事粮食生产的现象。现服务中心的作业能力已实现粮食产业全程机械化服务,覆盖全村及周边,服务中心的经营服务收入也已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支农资金,提升作业服务能力。201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水稻产业提升、千亿斤粮食提升、农综开发、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等项目,合计投资800余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农机装备购置,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升。三年时间,共添置各类农机装备30台(套),建设水稻叠盘暗出苗室220立方米、育秧连栋大棚2000平方米。2015年,全村机械插秧占晚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90%以上,机耕机收达到100%,烘干服务占60%以上。(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开展规模化经营。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流转机制,以土地入股形式签订协议,确保流转双方利益得到保障。土地的流转金分保底流转金和收益分红两块:保底流转金,农户从中心领取每年每亩850元或约400斤大米为固定收益,流转价格得到稳定。收益分红金,即把服务中心每年土地经营和服务利润的30%进行分红,农户不承担亏损的风险。一方面保障了服务中心的作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户入股的积极性,有助于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服务中心实现自营面积1200亩,服务和生产总产值350多万元,净收入50余万元,再加上各项补贴30多万元,全年净收入在80余万元。(三)优化服务模式,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前几年的运作中,出现了供水、机耕、供秧、机插等时间节点上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导致农户和农户间、农户和合作社间矛盾多,作业效率低。2014年,服务中心推出晚稻生产全程作业服务表,明确作业时间和作业路径,把原来无序作业方式转变成由服务中心主导的有序作业。农户只要签订全程作业服务协议,服务中心按照规定的时间、路径,有计划地开展机耕、机插、统防统治、机收、烘干等全程农机作业服务。2015年,完成机耕、机插、统防统治、机收作业面积达1.4万余亩、烘干稻麦2000多吨,服务营业收入120余万元。
    二、取得成效
    (一)提高机具作业效率,更多地服务农业生产。通过村级组织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集中购买、使用、维修各类农机具,农机具配置更加全面,保养和维护等管理更加完善,有效地整合了土地、农机装备等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服务周边村粮食生产,切实提高了粮食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更好地支持集体经济。范东村农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自营示范、开展社会化服务,每年可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80万元左右的收入,超过全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探索出了一条农业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三)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通过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能够更好地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机具、技术,如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秸秆收集利用技术等等。这些机具、技术的应用对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范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王家浜)得到了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肯定。 缪细央在全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上,工作人员在演示收割机作业。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