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全面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近年来,宁波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绿色都市农业的金字招牌和民生工程扭住不放,狠抓五大体系建设,编织一张张“天网”,构筑一道道“防线”,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出诸多先进经验,走出了一条标本兼治、全社会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路,使得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
安全监管体系:全域覆盖
打造立体化监管网络。补短板促创新,打造立体化监管网络,是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大亮点。该市建立农产品安全协调工作小组,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员和信息员队伍体系,落实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岗双责”,形成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为基础,村协管员和企业质量内检员为补充的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网格化管理的体系。同时,强化人员培训和监管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奉化市、余姚市等地对培训合格的监管员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证”。目前,全市“三品一标”生产单位的内检员全部通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构建全方位责任体系。该市按照“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属地管理、织密网格”原则,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市本级和象山县、奉化市、鄞州区等县(市、区)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落实生产和监管主体责任,形成行政管理、执法监管、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完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推行网格化和信息化监管,坚持产管并举和检打联动原则,深入开展“两推两打”、“三大一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巩固整治成果。
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免费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覆盖。目前,宁波市建有3家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8家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这些机构都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镇海区、北仑区通过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挂牌合作的方式,设立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全市还有118个涉农乡镇通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建立了农药残留速测站;浙江海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或检测室。这些检测机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实现了市、县、乡、企四级全覆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检测全免费。宁波市各级财政大力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保障专项经费。各监管机构每年制定检测任务和方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检测机制。慈溪市域内4家有资质的检测中心还构建农业检测战略联盟体系,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开放的定量检测服务。2015年全市农业系统开展定量检测农产品1.3万余批次,基本实现了规模主体全覆盖。此外,宁波市还建立农畜产品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定期举行分析评估会,重视检测结果的运用。
追溯体系:全程跟踪
建设多元化的追溯平台。宁波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追溯系统。各县(市、区)将辖区内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全部纳入平台,通过加贴质量安全信息二维码,实现农资来源可查、生产过程可溯、产品去向可追、违法责任可究,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奉化市还首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在条件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开展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工作,线上线下同步传递质量安全信息。目前,全市已建设877家可追溯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的70%。如今,可追溯二维码和农产品合格证已成为农产品优价销售的“入场券”。
构建安全诚信体系。宁波市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不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奉化市和象山县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施“红黑名单”管理。对列入“红名单”的单位,优先给予各类扶持;对列入“黑名单”的,实行“一票否优”,取消所有荣誉称号和扶持。列入红榜的企业倍加珍惜荣誉,从以前由政府推动的“要你安全”转为“我要安全”。象山去年开始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巡查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将主体的信用等级评为A、B、C、D四个等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A级的单位,在项目申报、公共服务方面予以支持,给予下浮贷款利率等优惠,让生产主体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而达不到A级的生产主体,视情节向社会曝光、增加抽检次数。全市还推行“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诚信管理,鼓励贴标亮牌经营。
标准化生产体系:全线管控
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种养行为。宁波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制定生态循环、农产品安全等标准,推动重点农产品标准制定从技术标准向管理标准转化,并纳入到农业项目和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中;坚持绿色植保理念,实施病虫害生态化统防统治、精准施药和综合防治工程。2014年以来,该市建立“精准施药技术”示范基地10万余亩,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超100万亩次;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和普及,推行“一个品种、一套技术、一张模式图”的宣传方式,分发本地主导农产品标准化模式图20多万份,建设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5个,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40个。截至目前,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62.5%。
加强质量安全认证,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该市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方针,加快“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拥有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312个,产地面积190万亩,“三品一标”认定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3.3%,居全省前列;全市通过省、市认定各类名牌农产品133个,位于全省第一。
实施农资废弃物标准化管理,打造清洁田园。按照“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市场运作”模式,奉化、鄞州、慈溪等地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全面实施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资商店等设立回收桶,统一回收农药包装物。目前,全市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100%。
社会共治体系:全员参与
发挥协会作用。自2014年1月1日起,按照“协会倡议、主体承诺、政府引导、社会共治”的原则,宁波市农资流通协会、农民合作社联合会、种粮大户协会三大协会联合倡议21种限用农药退出宁波市场,全市44家农药批发企业及983家农药零售单位都签订了承诺书,把高毒高风险农药拒之门外。同时,创建智慧农资监管系统,实行农资销售实名化、台账记录自动化、农资管理信息化、农资监管实时化;通过“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加大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使得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农资事故隐患。
深化科普宣传。以“双百四进”行动(百场宣传、百场培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基地)为主要载体,在不同农时季节,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三品一标”知识、放心农资下乡等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市、县、乡三级每年组织科技下乡约300场次,现场接受农民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三品一标”知识以及各种宣传资料5万余份,形成“领导带头、团队协作、企业主动、消费监督、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共治氛围。
重视舆论监督。宁波市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不合格农产品生产主体及时曝光,加大处罚力度,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