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规划

“十三五”,浙江农业在这里发力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机器换人”带来田野新景象
□本报记者 徐琳
  为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近日《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到2020年,我省将努力实现农机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区域和领域机械化应用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撑保障水平等“六个水平”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并向自动化、智能化、舒适型、精准型方向转型,新增农机装备50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2400万千瓦,设施农业面积达4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全面扩大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并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带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平台,创建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
  目前,粮油产业的机械化水平相对高一些,而其他领域的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均。“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需要的成熟适用农机装备,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我省紧缺的农机新产品开展试验示范,主攻水稻栽植、粮食烘干、油菜收获、旱粮生产等粮油产业机械化薄弱环节,推广果蔬菌茶、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加快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全面提升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机人和农机组织。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我省将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企业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引进通用型、大中型、中高端农机装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引导植保服务组织引进农用航空飞行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节药、安全型植保机械,改善装备条件,提升植保专业化防治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济实用的农机装备,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经营需求;引导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发展冷链运输、收储、产后加工等设备;引导农机维修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配备先进维修设备和专业维修人才,改善维修条件,提高维修服务能力。引导农机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机流通效率。
《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
培育1000家美丽牧场提升1万家生态牧场
□本报记者 金国栋
  近日发布的《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培育1000家美丽牧场,提升1万家生态牧场;建设20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培育一批畜牧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强镇。《规划》提出,力争到“十三五”末,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更加清洁、产品供给更加安全、产业效益更加突出、队伍体系更加健全、科技装备更加先进,全省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充足,畜牧业养殖产值达410亿元,一二三产产值1630亿元,与绿色农业强省、“两美”浙江建设相匹配的生态高效畜牧业新格局基本构建。
  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明确了“六大任务”和“五大工程”。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畜牧业生态化水平,我省将突出生态循环养殖,到2020年实现全部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突出产业层次提升,到2020年全省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水平达到 85%和90%,“三品一标”畜产品明显增加;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到2020年全省畜禽良种率及配套技术应用基本普及,疫病控制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禽平均出栏率提高5%以上,新型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进展,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突出信息化融合发展,至2020年力争全省中大型规模养殖场、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和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畜牧兽医信息化平台终端,全面实现畜牧兽医监管手段信息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智能化;突出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对饲养投入品、屠宰、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监管,饲料兽药产品质量和畜产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3.5%和99.5%,出厂肉类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和流域性漂浮死猪事件;突出畜产品产销预警调控,构建畜牧产业预警和信息服务体系,扩大畜牧业自然风险保险和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实现以丰补歉,稳定产业。
  同时,通过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特色畜牧精品工程、智慧畜牧创新工程、新型畜牧创业工程等“五大工程”,高水平高质量实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
《浙江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
到二○二○年,我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将达一千亿元
□本报记者 姚力丹
“互联网+”正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并有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发展。记者从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和互联网将更加融合。日前出台的《浙江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省将争取培育100亩以上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50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围绕建立顶层化平台管理、垂直化系统应用、专业化更新运维、互通化数据共享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路径,推动信息化加速渗透应用到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具有视频接入、智能生产管控、产品质量追溯、农资监管执法、农业应急指挥、市场监测分析等功能的农业智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体现特色、市场运作、互惠互利、方便快捷的益农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农业物联网生产调控体系。《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将推进“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建设,建立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农业主体、农村“三资”、农业生产、市场行情、农技专家、质量安全、农资监管、种质资源、“三品一标”等基础数据库的省级智慧农业数据中心;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围绕农业“一区一镇”建设,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到2020年,建成100个可供借鉴的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推进“互联网+”农业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大宗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每年有序引导3家以上区域性电商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推进“互联网+”农业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农业生态、农业投入品、农机监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等信息化监管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省90%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城市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纳入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全省中大型规模养殖场、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和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畜牧兽医信息化平台终端;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以农民信箱为载体,建设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县级益农信息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到2020年,在30个县实现村级站在县域范围内基本覆盖,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全面深入展开。
  同时,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目标,我省将重点开展“一中心三平台五工程”建设,即一个省级智慧农业云数据中心,农业智慧监管、农业综合服务和农业政务信息发布三个平台,着力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业电商拓市、应急指挥系统、农民信箱改造提升、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