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民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都就畜牧业加快补齐短板、促进转型升级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围绕“补什么、怎么补、谁来补”,我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补好五个方面短板。
一、深化三项行动,补好畜牧业底子还不够硬的短板。打铁要靠自身硬,自身不硬是最大的短板。尽管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保留的8731家规模养殖场污染反弹的隐患依然不小,全省每年从10多个省份调入近1000万头生猪,260家屠宰场近2000万头生猪屠宰量中80%以上为代宰,畜产品安全和动物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畜牧系统必须强化担当,畜牧业主体必须依法履责,主动查短、治短、补短,决不藏短、掩短、护短。下一阶段,要继续深入推进“五查四治两打”和水禽散养户扩面整治行动,已治理好的,进一步提升水平,严防反弹;确实治理不好的,坚决关停,根治隐患。要深入推进外省调入畜禽“严查严管严打”行动,强化全程监管。要开展屠宰行业扫雷行动,关停一批低小散屠宰点,提升一批县域屠宰场,规范检疫检验,确保上市畜产品安全。
二、抓好三大举措,补好畜牧业导向还不够明的短板。一是持续开展督察督办,层层抓好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纠偏纠乱,把好方向。二是全力筹备好今年底将召开的畜牧业转型升级大会,为“十三五”畜牧业做好顶层设计,统一各级思想,优化扶持政策,营造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创建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浙江有这方面的条件和基础,要积极争取。希望通过这一载体,进一步强化导向,走在全国前列。
三、树好三个标杆,补好畜牧业层次还不够高的短板。下一阶段,我们将全力打造好美丽生态牧场、畜牧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三个标杆,引领全省美丽畜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创建1000个美丽生态牧场,把传统的低小散、脏乱差的养殖场,提升改造成绿化洁化美化甚至融合文化、休闲、旅游要素的花园式牧场,使之成为“两美”浙江的亮点工程。按照做优生态链、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结合特色农业强镇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创建10条示范性畜牧业全产业链,引领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按照建设一批美丽牧场、一批生态园区、一批服务组织、一条全产业链、一套长效机制等“五个一”的要求,在全省创建20个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通过三大标杆的引领,推进全省畜牧业提升层次,绿色发展。
四、创新三项科技,补好畜牧业支撑还不够强的短板。经过这些年的万众创新,我们已建立了科学生态养猪八大技术,从源头减量、过程治理和末端利用上很好地解决了养殖污染治理和利用问题,原来一头猪1天要产生10公斤污水,现在可降到3-4公斤;原来1吨污水的COD(有机物质含量)降到500很难,成本要10元以上,现在可降到100甚至50以下,成本还不到5元。下一步,首先,必须把八大技术全面迅速、因地制宜地推广到每一个养殖场,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其次,要给畜牧业插上信息化、“互联网+”的翅膀。去年,省畜牧兽医局先后投入2700多万元,在省级开发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在市、县(市、区)布局信息化监管服务和大数据系统。到今年底,24个重点县的大中型养殖场污染治理将全面实现线上监管,每一头猪从出生、防疫、检疫到出栏、屠宰、无害化处理,实现全程追溯,偷排漏排养殖污染物的行为将无处藏身。第三,要加强先进设施装备对畜牧业的支撑,在规模养殖场大力推行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系统,甚至用物联网自动控制温湿度、空气浓度,加快畜牧业的“机器换人”和设施增效。
五、探索三项改革,补好畜牧业机制还不够全的短板。省领导多次强调,生态农业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种植业,一条是畜牧业,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补畜牧业的短板必须融入到大农业中来补。这些年来,种植业系统、生态能源系统为畜牧业补短板提供了大量支持,但相比发达国家,国内农牧结合的机制还不够紧密,资源循环还不到位,这既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短板,也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短板。下一步,必须大胆改革,通过调整种养业布局,加大有机肥和沼液使用财政扶持,突破畜牧业用地和环评政策,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撑,加快健全种养业点对点、量对量、时间对农时的农牧结合长效机制。要补好畜牧业主体法律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的短板。畜禽养殖场要合法生存,必须具备设施用地备案许可、环评合格和动物防疫合格三个基本条件,但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全省畜禽养殖场三证齐全的只是少数。作为保供给的基础产业,必须从法律上给予养殖主体合法化生存发展空间。要补好畜牧业市场机制还不够活的短板。重点要加强畜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先进技术、管理人才,按市场机制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在养殖污染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积极引进PPP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保险联动等机制,让市场机制在畜牧业补短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