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宁县城出发,车子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前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笔者来到了澄照乡朱排村严加森的顺义养兔场。一下车,只见墙上一条标语:“致富未必要经商,养兔也能奔小康”。
严加森出生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地乡大垟村。16岁那年,他向父母要了几百元钱来到景宁县城,花200元租了一辆黄包车,干起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天傍晚,天空飘着雨,一对母女上了他的车。他一边踩着车一边听她们母女聊天,小女孩跟妈妈小声地说:“这叔叔这么年轻就出来踩黄包车,真没出息哦!”声音很轻,可是严加森听得却特别真切。第二天,严加森就把黄包车送还给了老板,剩下的车租也不要了,打点行装直奔上海。
从小山沟里走出来的严加森到了大上海顿时兴奋起来。他很快在一家商场找到了一份搬运空调的活。干了一段时间,严加森又开始学装空调,后来又干过油漆工、电焊工。混了一年多,总感觉还是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18岁那年,严加森回到了景宁,向父母要了600元钱在县城学理发。学了三个月后,他跑到丽水一边学一边干。不久后,他又转场到了萧山,在一家理发店当起了助理。老板的生意很好,他拿到的工资也不少,可是静下心来一想,老板开店赚的钱可比他多多了,这让他有些“眼红”。
当时他认识了在萧山打工的重庆女孩翁顺利,两人商量了几次,决定自己开店。在萧山的一个开发区,他们东拼西凑开起了一家20平方米的小理发店。店开起来了,生意却很冷清,严加森只好关店去一家厂里上班。因为时常要上夜班,严加森闲着的女朋友有些不放心,于是两人一合计,又回去把关着店开起来。这回两人打定主意,不管生意好不好,都先坚持做下去,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慢慢地生意果然好了起来,店面也从20平方米发展到了40平方米、80平方米。到了2012年,理发店已经有员工七八名了,他们还买了房、买了车。
过年回家,妈妈乐呵呵地跟左邻右舍聊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还给他们烧兔肉吃。严加森吃了妈妈烧的美味兔肉,后来就开始琢磨:如今在城里,想吃乡下的兔肉有钱买不到,回家去养兔如何?越想越觉得可行的严加森,也不管周围人的反对,铁了心偷偷把正开着的理发店给转让了,带着几十万元钱回到了景宁。
经人指点,严加森找到了当地畜牧局局长刘德炎,跟他说要养兔子。刘局长看了看这一对发型古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笑着说了几句就把他们打发走了。可是他们仍然不死心,几次下来刘局长也被感动了。随后,在刘德炎的支持下,严加森的兔场终于建了起来,从此夫妻俩就在朱排村扎根下来了。
经过三年的打拼,现在他们的加松家庭农场有了一定的规模,有标准兔笼2000个,先后引进新西兰肉兔种兔600多只,依拉兔种兔200只,兔苗达到了4000多只,年出栏1.5万只。2015年,加松家庭农场被评为第二批丽水市“二十佳”示范性家庭农(林、渔)场。他们养殖的兔子还申请了自己的品牌“畲兔王”。
看到儿子折腾出一点样子了,母亲也从反对变为支持,经常到农场来帮忙。妻子翁顺利的父母也来到了农场,帮着一起干。他们还一起开发了富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新产品腊兔,提高了附加值。
“城里那么大,还是家乡好。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又有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严加森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
孟万成 程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