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文明乡村是我家,乡村文明靠大家”。在“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中,浙江农民争当主角,展现出别样风采。如今,在浙江农村,新时代的农民正以自信向上、崇德向善、敦亲睦邻、共建共享的精神风貌,唱响一曲曲和美之声。
一曲村歌,唱响浙江农民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村歌MV制作怎么样了?能给我先看看吗?”这几天,村歌MV(音乐短片)的制作进度成了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最关心的事,他三天两头向镇里打听,就想提前一睹MV的芳容。“中国乡村好声音”——江山村歌因其具有大众性、民族性、特色性等鲜明特点,近年来成为江山市的一张新名片。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精选部分村歌拍成MV,作为对外宣传的资料,为此,市里还专门邀请了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制作。作为中国村歌的发祥地,大陈村的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算得上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村歌之一,这次也入选市里的拍摄计划。“《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主要弘扬了孝道文化,村民深受感染,孝亲敬老之风日益浓厚。”汪衍君说,村歌不仅在大陈人之间传唱,还唱进了省人民大会堂和央视,大陈村这个文化古村落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农家乐和村民加工的麻糍、大陈面等土特产也随之火爆起来,村民人均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村歌,作为农民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一种草根文化产品,从汪衍君唱响《妈妈的那碗大陈面》那一刻起,就成了浙江农民的文化新宠,很快在浙江大地流行。“中国村歌之乡”江山市,目前已涌现200多首村歌;绍兴市柯桥区有128个村(社区)创作了自己的村歌;湖州市的村歌大赛办到了市文化广场;杭州市西湖区玉泉村的村歌《恋恋青芝坞》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村民们用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述说独特的乡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声里洋溢着自豪,充满了自信,成为淳朴的浙江农民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崭新渠道。
一本家训,写满浙江农民的文化坚守
这几天,坐落于华东最美古村落之一的临安市太湖源镇指南村的枫情南山别居民宿业主潘胜芳忙着整理订单。“这段时间,房间全订满了。”潘胜芳对记者说。
是什么让这家乡村民宿的生意如此火爆?潘胜芳指着墙壁说:“全靠了它。”抬头望去,只见写着“孝老爱亲,勤俭持家”8个大字的条幅被裱在相框里,挂在民宿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我家祖祖辈辈践行的家训。”“装修民宿房子时,一时也想不好放些什么装饰品,就把一些小家训用相框装起来,放在每个房间的床头柜上,没想到它却成了我们民宿最好的广告。”潘胜芳说,不少外地游客看到家训后纷纷竖起大拇指。“每一批来的客人,我们都把他们当家人一样对待。”潘胜芳说,白天,游客出门游玩时,她为游客介绍周边好玩的景点,有时还亲自开车带路;晚上,一家人与游客们围桌而坐,拉拉家常。正是这种宾至如归的待客之道,让这家民宿名声越来越响,生意越来越好。浙江的好山好水,加上民宿经营者的热情好客,使全省各地的乡村民宿成为都市人出游的首选地之一,从而带动了农家乐等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1.22亿人次、直接营业收入99.2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和30%。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在我省一些乡村农家,像潘胜芳家那样有着优良传统的家风、家训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正是在这些家风、家训的传承中,浙江农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文明乡村建设中的弄潮儿。
一句承诺,尽显浙江农民的责任担当
近段时间来,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后沈埠村大学生“村官”王国华起得比平时都早,“早上七点半前赶到单位,准备当天巡逻队的巡逻线路,还要和沿线的自然村做好联络工作。”王国华口中的“巡逻队”,是该村前不久刚刚成立的平安志愿者巡防中队。
前段时间,妙西镇成立了平安志愿者巡防大队,各村成立志愿者巡防中队。后沈埠村由两个大村合并而来,面积大、人口多,需要召集志愿者的人数众多。暑假期间,回村度假的大学生不少,他们有文化、有热情,非常适合当志愿者。于是,王国华发布了招募大学生当志愿者的公告,得到热烈响应,报名人数大大超过预期,一支30人的志愿者队伍很快成立了。
在嵊州市下王镇上店村,84名“村嫂”志愿服务队除在每月8日集中清扫村里的道路外,还将流经村里的十八都江河道分为8段,落实责任承包制,由队员负责河道保洁;在平湖市当湖镇友联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队员的信息上墙公布,便于有需要的村民随时找到他们;在仙居,全县90%以上的农村空巢老人,每人都有一名志愿者与其长期结对帮扶……
如今在浙江农村,随着现代文明意识的融入,志愿服务已不再是城市特有的事物,越来越多的田间地头开始出现“红马甲”“黄马甲”“蓝马甲”的身影,他们或保护环境,或守护平安,或扶老助残,或救孤济困,成为和美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承诺,我志愿”,短短六个字,尽显浙江农民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