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地处浙江西南门户钱塘源头,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等称号。近年来,江山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为
目标,按照“产管并重促提质,安心放心美生活”的总要求,以规范地产果蔬、稻米、
茶叶、食用菌、蜂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行为为重点,将省级农产品
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县“两县
创建”紧密结合,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强势推
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
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4+1”管控,引领生态养殖
江山,一直以来是我省传统养猪大县。曾经,生猪排泄物对水体的污染较大。实施“五水共治”以来,江山果断关停“低小散”养殖场(户)9166家,拆除退养面积280万平方米,减少生猪饲养量近140万头,保留的186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完成在线监控监测设备安装,并接入智慧环保平台。随着江山推出落实控量监管、严格排放监管、实施智慧监管、推行联动监管,创新零排放养殖模式的“4+1”监管模式,生猪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之中。生猪养殖“4+1”长效管控模式还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江山市石明畜业有限公司存栏生猪5500多头,每年产生的排泄物达1.8万吨。2015年,“石明畜业”投资280万元在江山市养殖行业中率先引进了“异位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在石明畜业养殖场,有着与一般规模养殖场不一样的养殖模式:这儿种花种草,绿树成荫,几乎闻不到一般养猪场的异味,业主将养殖区与污水处理区隔离开,运用生物发酵床治污技术,实现养殖排泄物百分百消纳。在处理区可以看到,来自各个猪舍的粪污水进入车间集污槽后,经过自动喷污机,将污液喷洒在由谷壳、木屑、生物菌种组成的生物发酵床上,再经过翻抛机的搅拌,在50℃以上的环境下自然发酵,最终菌种将粪尿有机质降解,水分自然蒸发。全套流程无需冲洗,没有二次污染,实现了“封闭式”的粪污处理。
“实现生猪养殖的规范管理首先要控好猪场的源头污水。”“石明畜业”负责人毛石明介绍说,一头猪一天的排泄物在6公斤左右,猪场每天产生的污水最多30吨,而这套生物处理系统每天能处理50吨。如今,减量控排,清污溯源,‘4+1’管控模式正引领着江山生猪产业向生态养殖转型。据了解,现在江山市已经有20家规模养猪场在推广使用异位发酵床技术,其余的177家养猪场采用“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相结合模式。同时,每一个养猪场的排污口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终端接入市环保局的监管平台,实现智慧监管。目前,江山现有的197家养猪场都已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江山开心家庭农场位于江山市清湖镇华夏村,“我们这里的水果都用草木灰当肥料。”农场负责人朱霞园说,这个家庭农场是他们在2011年创办的,现在共流转了310亩土地进行水果种植。“我们主打的就是绿色无公害水果,像草莓,外面卖20元一公斤,我们这采摘要60元一公斤,一上市基本就被老客户给采光了,根本不愁卖。”朱霞园说,下一步,准备将农场建设成集种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逐步发展蜜桃、甜瓜等品种,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生态的种植方式受到了收购商和消费者的认可,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关键是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有利于长远发展。近年来,江山市通过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分类指导,鼓励主体引入企业化生产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提升经营水平。据悉,江山2015年新增有机农产品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2个,全市现拥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8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6万多亩;绿色食品15个、基地面积1万余亩;36家企业的61个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2万多亩。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户“三品一标”覆盖率已达70%。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江山市进一步加大标准化推广。今年来,该市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标准化项目的推广实施。对被列为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市财政分别再给予5万至10万元配套奖励。据该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江山已制定完善农产品江山市(县)级地方系列标准22个,省级地方标准4个,制定县域内主导产品水稻、蔬菜、茶叶、食用菌、白银耳鸡等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生产模式图入企(社、场)率达100%。强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年内已培训水稻、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等种养殖主体标准化生产培训7期(次),培训人员达500多人次。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2.41%。
强化管理,保障农产品安全
江山市清润火龙果合作社毗邻江郎山脉,合作社充分挖掘100亩红心火龙果和30亩甜瓜生产基地的衍生价值,利用毗邻江郎山、清漾村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火龙果采摘”为主打,让游客走进大棚体验采摘乐趣。据了解,去年旺季,月均接待游客15批,每批游客带动消费4000元左右。“本地市场已经慢慢饱和了,随着追溯二维码的使用,我们的产品销路将会越来越广。”毛朝明说道。
在合作社门口,一群工人正忙着在装好火龙果的包装盒上粘贴二维码标识,其中一名工人介绍说,这批30盒火龙果是上海客人在网上订购的,今天还有两批近100盒要销往外地。合作社负责人毛朝明说,随着二维码的使用,外地顾客也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来了解自己合作社的绿色生产模式。他介绍说,如今线上销量已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到如今占总销量的30%,其中的转折点就是2015年8月份上马的可追溯二维码。
据了解,江山市现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生产主体有96家,其中67家配备“农残”速测设备、10家主体配备了“兽残”速测箱。其中,食用农产品示范性主体66家,建立追溯系统的示范性主体66家,市(县)级以上示范性主体追溯率100%,其余各类生产主体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的有30家,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全覆盖。
据李坪村高源葡萄园负责人徐崇高介绍,“每年6月中旬葡萄成熟时,游客便会前来采摘游玩,采摘游一般会持续到10月份。”这个葡萄园占地150多亩,种有夏黑、美人指等5个品种的葡萄。在葡萄园的称重台前贴着最近开放采摘大棚内葡萄的检测报告,如果游客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带着采摘来的葡萄进称重台旁的速测室进行检测。“这样的做法让游客买得安心,吃得放心。”徐崇高说。
2015年,江山市县级定量检测已完成265个,江山市级以上定量抽检150个,合格率达100%。江山市农产品速测中心和全市17个乡镇检测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共开展农产品速测5518批次。 蔡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