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做好“三篇文章” 助力转型升级

——农业“两区”建设的海盐答卷

  •   行走在初秋的海盐田野上,但见稻穗泛黄、蔬果满园……处处生机盎然。
      累计投入资金7.36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20个,面积13.9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个,面积10.6万亩。这两组数据尽管枯燥,却可以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海盐农业“两区”建设的喜人成果。
      近几年来,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海盐县把农业“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着力做好“产业集聚”“特色融合”“生态精品”三篇文章,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集聚资源 拓产业链
    “两区”发展“强筋骨”
      自2011年以来,海盐县先后编制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规划,在这些规划的引领带动下,资金、土地、项目、科技、人才等农业要素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农业“两区”集聚。
      实现土地流转19.95万亩,流转率达61.2%,农业经营迈向规模高效;重点建设秦山、落塘等省、市级粮食功能区,功能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建成全省最大的万亩红地球葡萄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芦荟种植基地……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在海盐已逐渐成为过去,产业集聚效应使农业“两区”不断“强筋壮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集聚的基础上,海盐县重点围绕粮食、蔬菜、生猪、湖羊等当地特色产业,以全产业链为纽带,并使之不断延伸,带动这些产业快速发展。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海盐县凤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超过100万头,是我省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目前,公司的生产经营已涵盖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门店、文化旅游等生猪产业各个环节,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品牌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使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近5年,公司资产增幅年均达9%,2015年营业收入达22.54亿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3.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2%。
      近些年,海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了“膳博士”“南湖船菜”“尼松野鸭”“壹草堂”等一批知名品牌,实现了农产品在本地增值,外地畅销。
    突出特色 深度融合
    “两区”转型明方向
      记者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海盐万奥农庄的芦荟种植园里看到,1200亩翠叶芦荟“长相”结实,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青绿,蔚为壮观。
      “这里是华东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设施芦荟种植基地。”万奥农庄负责人万福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种植芦荟的收益着实不少,“平均亩产值可达万元左右。”“目前,除了主打的‘特色招牌’——芦荟种植园外,农庄还建有葡萄生态种植区、油桃种植区、立体草莓采摘体验区和其他休闲娱乐区。”万福祥兴奋地说,通过种植、加工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万奥农庄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田园风光旅游、科教文化普及与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上规模、集约化的生态园区,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
      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海盐县紧抓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三产联动”、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融合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子,为“两区”转型升级作出了有益探索。
      据了解,目前,海盐已建成凤凰、湖山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2万亩无公害优质米基地、3万亩葡萄基地、4.7万亩蔬菜基地等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海盐还基本形成了以富硒米、青菜芯、红提、葡萄、湖羊、芦荟、野鸭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出现了元通(生态循环)、西塘桥(农产品现代物流)、澉浦(休闲旅游)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强镇。
    生态为本 打造精品
    “两区”魅力增底色
      走进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305亩稻鳅生态种养基地,只见水稻随风摇曳,长势喜人;稻田四周开有环沟,沟里养着不少泥鳅。“采用稻鳅共养的生态循环模式,好处可不少咧!”公司负责人陈小东对记者说,水稻自然湿地系统有利于泥鳅栖息生长,泥鳅不仅可为水稻根系松土,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收到生物除虫的效果。“我们使用的是有机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产出的大米都是精品。”陈小东自信地说,稻鳅共养的效益可观,平均每亩毛利润能达1.5万元。此外,泥鳅的排泄物全部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零污染”。据介绍,目前,稻鳅共养模式在海盐县已推广2000亩,为当地农户增收添了一把力。
      生态为本,打造精品。近年来,海盐以国家级生态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为契机,以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强化农业清洁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三级循环链,全面推广以秸秆堆肥为重点的还田技术,修复土壤生物功能,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推广率超过60%,88家县级农业主体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100%可追溯,土壤清洁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0%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6.8万亩水稻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
      为了破解生猪养殖污染这一生态环境难题,海盐县全力做好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转产转业工作,在全县巡回举办生猪转产转业农企订单对接会。该县通过农企对接,重点向农户推荐“友邦优质稻米”“万好高效蔬菜”“海盐精品葡萄”“湖山精品藏红花”等四种高效种植模式,在为农户提供技术的同时,还有效保障了农产品销售。
      生态环境的提升,使海盐农业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高的“颜值”,农业精品化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海盐农业魅力更添底色。
    李军 朱永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