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普查污染源要让每个数据都真实

  作者王石川近日在《京华时报》撰文说,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通知》要求,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拒报普查数据,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也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但凡普查,难免遭遇阻力。而与不配合相比,被普查对象造假更让人焦虑。这两天便有报道称,仅2015年,相关部门就发现了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有17省(区、市)立案78起。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普查信息真实准确,此次普查不仅技术升级,制度也在升级——将提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调查手段,以及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不敢造假”的制度环境,使各类主体“不能造假”。
  让每一个普查数据都挤掉水分,让每一次普查都经得起推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普查的初衷,最有力地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