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擦亮农产品的地标名牌

  □王丹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20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展区,汇聚了近400家单位的35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本次农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此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集中参展推介,让前来参观的公众得以直观领略农产品的地域及文化魅力。
  顾名思义,农产品地理标志就是指标示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彰显独特品质”。老话讲“名”正则“言”顺,农产品有“名”有“姓”,而且还是跨过一定门槛才争得的“名”与“姓”,闯起市场来自然腰板直、胆子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农产品地理标志早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不仅多数市场反馈良好,而且作为当地的公共资源,农产品地理标志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和现代化发展。
  也正是由于其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请热度始终不减。据介绍,我国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个,备案特色资源6839个,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个。不到9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扩容,也见证了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成就。
  一个地理标志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无形资产,正成为兴业富农甚至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器。但农产品并非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就会自动实现身价升值。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真正成为金字招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呼唤政府部门自觉规划、主动开发,要打好政策统筹、企业引进、标准生产、质量安保、品牌推介等整个大算盘。通过打好手中行政、财税等几张牌,创造条件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品牌创建和发展中,形成擦亮金字招牌的合力。在此,尤其要把好质量管理关,唯有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才能谈得上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擦亮农产品的地标名牌,土特产也能成为市场中的弄潮儿。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