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古村落成失窃“重灾区”

  传统村落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重视和保护。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村落被关注后时常“遭劫”,这一现象成为保护过程中绕不开的“魔咒”。“专家前脚走,毛贼后脚来。”塔前彭家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彭松元说,他们村落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许多专家、游客慕名而来,但也引来窃贼的觊觎。他介绍,村祠堂中原有4块清代牌匾,如今只剩一块,许多古民居内的木雕家具、鎏金门窗也在陆续“消失”。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传统村落成失窃“重灾区”,其建造构件被肆意盗卖,甚至整栋房子被拆除或异地迁徙。原因就在于许多传统民居仍处于执法“真空”地带。
  江西省住建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被依法纳入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只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中能被纳入上述保护范围的建筑只有极少一部分。“传统民居中的失窃物品不是文物,只能依照一般物品进行估价。估价也并非文物部门来做,而是物价部门。”宜黄县公安局政委黎明华举例说,比如一些祠堂中的柱础,从资料上看就是石头,估价远低于其在黑市上的价格。由于涉案金额达不到量刑标准,大多数偷盗古建筑构件案被按照一般盗窃行为处置。
(摘自《报刊文摘》 赵超/文2016年11月1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