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衢州市衢江区在畜牧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新型业态迈进的过程中,转型升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走出一条提升发展之路?近年来,该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以控量提质、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从规模集聚、强化监管、生态循环、创新模式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不断做精“畜牧转型”文章,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喜人“战果”。
规模集聚强化监管
强了根基,壮了“筋骨”
自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以来,衢江区始终坚持治水先治污,治污要治猪,坚持养殖总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当多则多、当少则少、当禁则禁,制定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不断推进当地畜牧业从分散养殖向规模集聚转型,先后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1个。通过先后六轮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该区生猪存栏降至目前的13.18万头,生猪养殖场(户)从3.8万多家削减到目前的100家规模养殖场。
走进位于浙江两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衢江区生猪养殖污染第三方平台监管中心,衢江目前通过环保局和农业局备案的100家规模养殖场污水处理实时情况,可以在监控大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目前,我们公司共配备了9名专职监管人员,负责相关生猪养殖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管服务工作。一旦某家养殖场的污水有偷排、漏排现象,监控设备就会自动报警,监管人员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处理。”据浙江两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江红介绍,养殖场污水处理的所有异常情况均会在公司的监控平台上产生记录,并按月、按年形成报表送交监管部门。
为进一步强化规模养殖场污染监管水平和能力,在“线上”,衢江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浙江两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规模养殖场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管;在“线下”,衢江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巡查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养殖主体责任。
此外,该区还建立了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日常考评机制,并不断完善生猪规模养殖场溯源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和养殖动态化监管。“通过规模养殖场线上线下监管全覆盖,有力地巩固了我区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衢江区畜牧兽医局局长舒志涛说。
生态循环提质增效
提了信心,增了“颜值”
“我们农场的鸡蛋可以卖到40元一公斤!”近日,笔者来到衢江淘果园家庭农场走访,农场主饶胜男欣喜地说。鸡蛋为什么可以卖得这么贵?饶胜男说,她有养殖“秘诀”。
据介绍,该农场的鸡、鸭平时都放养在果园、树林和田边,用轮牧的方式养殖,土鸡、土鸭的粪便成了果园的优质肥。“土鸡、土鸭吃的食物主要是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她说,该农场养殖的所有鸡鸭都要达到两年的养殖期,因为不添加饲料,母鸡的产蛋率仅有30%左右。“产蛋率低了点,但品质很好。”饶胜男说。“为了养出好吃的鸡,我们占地350亩的农场,养殖的鸡不过万只。在前不久的G20杭州峰会期间,我们农场独家供应的三个品种农产品,包括38888枚土鸡蛋、540只老母鸡和2250只老鸭,无一存在质量以及安全隐患问题。我们的老鸭还作为浙江名菜——笋干老鸭煲的食材端上了20国领导人的餐桌。”饶胜男自豪地说。
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是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衢江区按照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商品有机肥生产应用、耕地地力提升“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思路,引导养殖业与种植业对接,将养殖废弃物变成改善地力的重要资源。
为深入推进养殖污染治理,该区还大力推进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养殖主体主动报告、运营主体收集处理、区乡两级分级监管、保险覆盖赔付挂联”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监管长效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当地畜牧业的整体“颜值”,该区还出台《衢江区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成功创建省、市、区级生态牧场的主体,分别奖补130万元、70万元和20万元,对成为省级以上现场会观摩点、示范点、教学点的美丽生态牧场,再奖励补助70万元。目前,该区已成功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牧场2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5家,区级10家。
创新模式多样经营
活了产业,鼓了“口袋”
走进衢江区峡川镇李泽村生猪移栏上山生态养殖小区,笔者看到,一幢幢卫生环境良好的养殖厂房排列整齐,不时能看到养殖户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来到我们养殖小区,养殖户养猪可安心了。”小区管理业主、衢江区融成生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成邦说,生猪养殖整规以后,李泽村有一部分农户的养殖愿望依旧迫切。“既要满足村民的养殖愿望,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家一户散养,当时村里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把有养猪愿望的村民集中起来,就有了这个养殖小区。”刘成邦说。据了解,该养殖小区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60亩,2015年10月投入使用,现有35幢养殖厂房,标准栏舍480个,36户农户入场养殖,目前存栏生猪4400多头,年可出栏生猪8200多头。“农户自带母猪入租,一幢300平方米的养殖厂房年租金只需6000元。养殖小区实行‘七统一’管理服务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设施和统一销售,为养殖户养猪提供优质服务。为解决生猪排泄物处理难题,合作社统一建设了排泄物收集和处理系统。”刘成邦说,养殖小区投入使用后,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而且大家都有钱赚,真正实现了改善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近年来,衢江区以“李泽”等养殖模式为样板,在有条件的区块适度发展“村社联建、户租社管、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市场化运作生猪移栏上山新模式,破解生猪养殖存在的“规模小、分散式、密度高、污染重”发展瓶颈,目前已有6个村实现“移栏上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为进一步促进养殖户转型增收,该区还积极引导养殖户从单纯养殖向多种经营转型,通过推广以菌换猪、以菜换猪、以药(中药材)换猪和养猪变养生等,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目前,全区养殖用房改为来料加工用房5.52万平方米,改菇房2.45万平方米,改菜棚39.9万平方米,改药园2.45万平方米,改民宿0.58万平方米,全区96%的退养户顺利实现转产转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据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这充分说明,该区的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养殖大县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