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衢州推进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

  衢州市针对当地柑橘管理粗放、品质不高、品牌不响、效益偏低等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制定并实施“五个五”工作计划(即力争3年淘汰低产低效低洼橘园5万亩,流转橘园5万亩,建立大棚设施栽培橘园5000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5万亩,推广优良品种5000亩),大力推进柑橘规模化种植、设施化栽培和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柑橘品质和品牌,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淘汰“三低”橘园86723亩,流转橘园59968亩,建立大棚设施栽培橘园2269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61093亩,推广优良品种7963亩。
  一、抓宣传发动,凝聚工作合力。
衢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实施“三个百日”攻坚行动,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把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全市八大专项工作之一,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开展调研或者督导,形成了强大的工作推力。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普遍召开工作推进会,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领导体系。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踊跃投身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涌现了一大批转型发展的典型。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加快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热潮。这是近十几年来衢州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力度最大的一次集中行动,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抓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围绕破除制约、补齐短板,市、县(市、区)均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各县(市、区)配套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两级财政合计安排专项资金1.73亿元,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市级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市级柑橘精品园创建、柑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县(市、区)工作考核奖励。县级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退橘还耕、橘园流转、大棚设施建设、新品种推广、贷款贴息等方面奖补。同时,积极争取了一批省部级重大项目,加大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扶持力度。
  三、抓橘园流转,培育壮大主体。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衢州市制定出台橘园流转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散户流出橘园,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等承包橘园、创办柑橘家庭农场,探索创新以产量定租金、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出租等流转方式,千方百计加快橘园流转。全市新培育柑橘家庭农场490家,柑橘规模经营比重由之前的3%提高至目前的15%。加大柑橘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柑橘龙头企业,新引进了中澳柑橘风情园、上海农法自然柑橘生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柑橘龙头企业上市,先后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天子股份有限公司、柑橘深加工龙头企业浙江常山恒寿堂柚果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另有1家柑橘贸易龙头企业衢州佳农果蔬有限公司签约新三板。
  四、抓基地建设,创建精品橘园。统筹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水电路、喷滴灌、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大力创建精品柑橘生产基地。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县级以上柑橘精品园52个、面积9500亩,其中中央园艺作物标准园5个、面积5000亩,省级柑橘特色园4个、面积950亩,市级柑橘精品园9个、面积1200亩。积极创建柯城区柑橘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2.7万亩,集柑橘生产、加工、出口、旅游于一体,努力打造全市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龙头和引擎。
  五、抓科技支撑,强化服务保障。围绕品质提升,大力推广柑橘“三疏二改一补”、大棚覆盖晚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邀请高层次柑橘专家到衢州指导,并成立院士工作站。借力省级柑橘专家,组织市、县、乡、村柑橘专家和能手,组建97支技术服务小分队,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柑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并邀请媒体开展“决战柑橘转型”系列报道,引导广大橘农科学转型。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赴江西、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柑橘产区的转型经验。大力推广柑橘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其中常山县推广的“拜肯生物模式”,通过采用精细修剪、微生物菌肥、生物制剂等整体解决方案,使胡柚优质果率提高至90%以上。
  六、抓督查考核,推进责任落实。市政府制定出台《衢州市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工作考核办法》,把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纳入市对县(市、区)年度综合工作目标考核,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农业局统筹整合全局力量,成立专项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等7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配置3名以上工作人员,确保每项工作有专人抓、有专人管;成立5个工作督导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局领导牵头,并联合市督考办,每月到各地检查指导一次工作,每周统计上报一次工作进度,定期通报,推动各地抓好工作落实。
本版稿件根据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摘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