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虞海燕:巾帼“花匠”展风采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之际,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内已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大棚里各类花卉竞相绽放,五彩斑斓的鲜花争奇斗艳,公司负责人虞海燕的农业创业之路,也如这鲜花一样,绚烂多彩。
  虞海燕是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新生村人,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她放弃了大好的就业机会,毅然回乡,子承父业,投身农业企业建设。“我父亲是滨江地区花卉苗木生产、销售的第一代创业者,创办了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我从小耳濡目染,对种植业很感兴趣。”虞海燕告诉记者,看着父亲年纪慢慢大了、干不动了,但仍割舍不下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花卉苗木事业,她决心接过“接力棒”,当起“二代花匠”。
  但创业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平坦。当时,凭着一腔热血和责任心的虞海燕,刚走出“象牙塔”就踏上了农业创业之路,很快便遇到了“拦路虎”。虞海燕本科、硕士期间学习的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对花卉苗木种植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花卉如何养护?各种苗木该采用何种栽培技术?园艺设施怎样提高?为了尽快填上这些知识空白,她四处拜师学艺,“恶补”种植技术:参加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市、区农办等单位举办的有关设施农业与园艺产品安全、现代装备科技应用等专业知识培训,赴德国进行园艺技术、种子种苗、机械化生产、有机农业等先进农业技术深造,同时,她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企业管理能力。
  多年的艰苦学习实践,虞海燕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也让她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现代农林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父辈时期,公司种植基地一直采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既耗费人工,生产风险又高。只有迈过设施化、标准化、机械化三道坎,种植基地的生产效益才会进一步提高。”虞海燕说。从2009年开始,虞海燕着手改变基地传统粗放的种植方式,建大棚设施,引入喷滴灌系统,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实施《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园林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规范》等项目,使基地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建成集科技、示范、科普和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创业成绩好不好,数据说了算。在虞海燕带领下,10年间,公司既经营花卉苗木,又从事果蔬的生产和销售,年收益由2000万元增加到8000多万元,种植基地吸纳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200人左右,使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吸引50多名大学生前来工作、学习。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虞海燕个人也获得了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杭州市“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农村青年兴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女性创业更充满了艰辛,而家人的支持给了虞海燕巨大的动力。“作为女性,平衡事业与家庭是最困难的。如公司的很多事,都要我亲力亲为,陪孩子的时间就变得很少。不过,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比如带孩子一起去农业基地参观,让孩子亲近自然,陶冶性情。”虞海燕认为,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创业的政策,为女性创业者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创业步入“她”时代,正是巾帼大展风采的好时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