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农企

杭州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

一支笋里“剥”出这么多宝

  •   □本报记者 季颖 文/摄
      眼下正值春笋上市季节,3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的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看到里面一派忙碌:几位工人正忙着分拣、打包竹笋,把笋去尾、切头、分档,每个动作都干脆利落,大家配合十分默契。“今天下午1点半前,要把地上这堆刚挖出来的笋都打好包,然后送到物流批发中心。”合作社负责人周水根说,这样明天各地的消费者就能在菜场里买到“绿鼎”的笋了。
      出生于1964年的周水根,曾做过代课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早竹笋在杭州市场行情非常好,他就毅然返乡从事竹笋种植经营。作为杭州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30多年来,周水根一直在为种出好竹笋、卖出好价钱努力着。“种笋里边的学问多着呐,比如说早竹笋冬天能不能安全‘越冬’就是关系到其产量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给早竹园盖上‘被子’。同时,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决定早竹笋‘被子’的厚薄,一般把垄糠、麦灰、稻草作为覆盖物,垄糠起保温作用,麦灰、稻草起发热作用……”说起自己的种笋经验,周水根打开了话匣子。“把笋种好,不能向父辈一样只顾背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埋头苦干,而是要依靠科技、提高技术,通过科学高效的种植方法才能种出好笋。”周水根说,2007年,他与其他14位种植、营销大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合作社以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浙江大学、浙江省林学院等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先后参与了“余杭区早竹土壤检测分析与施肥专用配方试验”“配方和配方肥配套技术研究”“余杭区早竹覆盖出笋与种竹留养技术要点研究”等系列试验和研究课题,为发展壮大早竹笋产业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支撑。“传统竹笋栽培模式十年为一个周期,但栽培一片早竹林需要花费6年时间,出产笋的时间只有4年,之后就要把老竹砍了,翻耕种新竹,重新进行栽培,这样的模式不仅工作量大、产量低,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种植户的利润比较低。”周水根说,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在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帮助下,成功推出了早竹笋生态栽培模式。这一栽培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早竹笋传统栽培模式。在新的栽培模式下,栽培出来的早竹林是可持续发展的,中间只需休整1-2年,大幅降低了早竹林生产管理的劳动强度,有效改善和提高了早竹林生产能力。
      以前,很多种植户总以为“肥多出笋多”,盲目施肥,却不知造成了林地土壤酸化、退化,出现了竹林营养不良,竹子生长弱、根浅叶稀等衰败现象。从2014年开始,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施用测土配方专用肥,把施肥次数从原来的一年4次减少到一年2次,同时,采用生石灰等来改善土壤酸碱度,以此增加早竹林产量。
      合作社采用新技术、新模式生产出的早竹笋,具有粗壮、色白、柔嫩、壁厚的优点,口感也非常好,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森林食品认证。
      多年来的营销经验让周水根深知品牌营销的重要性,而品牌塑造必须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2013年合作社注册了‘野鼎’商标,并通过参加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浙江省农业博览会等各种展示展销会,提升野鼎牌竹笋的知名度。”周水根说,竹笋品质的高低不仅在于种植技术,还在于笋的新鲜度,为此,合作社改变了传统的包装和运输方式,用泡沫箱替代了塑料袋,用冷藏车代替了常规的运输车,并建造了800立方米的保鲜冷库。“早竹笋的保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销售市场不断拓宽,合作社出产的早竹笋不仅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本省范围内销售,还销往上海、江苏、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周水根说,现在合作社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网站、微店等网上渠道进行销售,进一步打响“野鼎”品牌。据了解,去年合作社共出产竹笋20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2300多万元。
    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分拣、打包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