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后,余杭径山镇西山村的黄建明,由于采用了竹林覆盖技术,迎来了出笋旺季,每天有近2500公斤早竹笋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已然成为绿色财富的创造能手。
黄建明原是当地的竹笋贩销大户,不过因在碎石堆里种出了一片竹林,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种竹达人”。
黄建明今年40岁,是“兴林富民”科技示范户。1993年他在杭州工作,逛菜市场时,他发现一斤好的春笋要卖上几十元,联想到老家径山正是产竹笋的“宝地”,于是选择回乡创业。创业路上的艰辛难以想象,他从贩笋开始,下午4点开工,一直要到凌晨2点以后才收工。2006年,他在西山村承包了130余亩荒山,准备种植竹子、生产早竹笋。正当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时,发现山上都是风化的碎石堆,土地贫瘠,竹林存活率受到很大影响。
余杭区林业站工作人员得知黄建明的情况后,积极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引导他调整种植方法。黄建明回忆道:“石头缝里种竹子,最害怕大太阳,石头缝里的竹子因为缺水很快会被晒死,浇水就成为当时最大的问题。他每天用车把水拉上山,给竹子浇水,终于熬过夏天,竹子也慢慢扎了根。”
之后10年里,在余杭区林业专家的指导下,黄建明对竹林培育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他在竹园里施用生石灰、生物菌肥、测土配方专用肥、农家肥等,通过钩梢降低林冠,留养中小径母竹……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他的竹笋产量显著提高,亩产可达到1800公斤,亩产值在2.7万元左右。
今年,他采用覆盖技术生产的早竹笋有50亩,预计产量可达9万公斤,按往年每公斤平均价格15元算,总产值在135万元左右。在他的基地周边,连着几千亩早竹林,不少急着要改变竹笋生产状况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他来者不拒,不吝赐教。“量多质优、聚人气,我要把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他们,大家一起来发展,竹笋的春天,必将更加灿烂。”黄建明说。
胡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