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春耕备耕景象新

——来自我省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报道(一)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三月,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浙江田野处处是繁忙景象,这其中就有种粮大户忙碌的身影。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省种粮大户的春耕备耕有哪些新特点、哪些新动能、哪些新目标?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分赴余姚市、苍南县、绍兴市上虞区、金华市婺城区、温岭市、江山市、龙游县等7个早稻主产区,采访了部分种粮大户,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豪情,记录他们迈出的步伐。
新动能 新目标
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早就为今年的春耕备耕做了准备。”苍南县钱库镇盛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芝才告诉记者,新年刚过,他就到农资店了解情况。陈芝才说,“一开春,我们就得为今年的生产做准备,从种子到化肥等等,都得做好计划。”当记者问及春耕用的农资是不是已备好时,他说:“现在只要给农资店打个电话,他们就会送货上门的,可方便了。”
  据陈芝才介绍,最近几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员工一起浸种育秧。“这9亩育秧棚除了能够保障自家200多亩早稻的用秧外,还能为周边500多亩早稻田提供秧苗。你看,这里有900多包育秧基质和2500多公斤种子,可以育出700亩早稻田所需的秧苗。”他在育秧棚内对记者说。
  这些天,温岭市温峤镇建华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建华也和陈芝才一样忙碌。记者在该合作社的仓库内看到,地上铺着一堆堆“黄土”。据刘建华介绍,这是育秧土,可为700多亩早稻秧苗提供基础营养。“育秧大棚内水稻种子经过浸种、催芽等工序后,马上就能进入播种、育秧环节。”刘建华说,为了搞好今年的春耕备耕,他带着合作社社员撸起袖子加油干,备耕物资准备得很充足。“去年合作社的水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收成还不错。今年的目标是保持去年的水平,力争稳中有升。”
  记者在江山市泉塘植保专业合作社见到负责人林德阳时,他正在挖渠开沟,为今年的水稻生产做准备。保持着高产创建亩产攻关全省纪录的林德阳的高产创建田位于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泉塘畈,共有193亩,种的品种是“甬优12”。“现在在做开沟渠等基础工作,为今年创造新的纪录做准备。”林德阳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创造了1024.13公斤的亩产新纪录,今年他有信心再次刷新。
提效率 节成本
农机备耕更轻松
  记者在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三丰村见到种粮大户厉高中时,他正忙着在仓库里指导雇工检查农业机械。不远处,几个工人开着数台翻耕机正在进行翻耕,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去年,我种的1000多亩早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不但获得了丰收,效益也不错。今年,我准备扩种100余亩。”厉高中告诉记者,早稻的种植规模虽然比去年扩大,他却丝毫不担心人手问题,因为农业机械成了他的得力帮手。“这几年,在国家购机补贴的支持下,我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购置、维修农机。现在已有插秧机6台、大型拖拉机6台、烘干机18台,还有一些小型农业机械,翻耕、插秧、施肥等作业都靠这些‘铁家伙’完成。”厉高中告诉记者,机械化不但提高了种粮的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种粮的人工成本,平均算下来,每亩田要比原来节省100元左右。“此外,我还把农机租借给当地其他种粮大户使用,让他们也享受农机化的好处。”厉高中说。
  和厉高中一样,余姚市朗霞街道新南王村种粮大户屠成军也“享受”到了农业机械在春耕备耕中带给他的实惠与便捷。走进屠成军的农机仓库,记者看到,各类农机整齐排列。“机械化程度越高,干活越轻松。”谈起机械种粮的好处,屠成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现在,从耕地、插秧到植保、收割,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3月初,新苗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维修人员就上门检修了仓库内的全部农机设备,为今年的春耕备耕做好了准备。”屠成军说,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以往农忙时节用工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选良种 强管理
做好供给侧文章
“今年,在稳定800余亩早稻面积的基础上,我准备种‘中嘉早17’和‘金早09’这两个品种,为早稻丰收夯实基础。”龙游县横山镇大平坂村种粮大户柴茂清告诉记者,良种对早稻高产稳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稻要提质增效,除了良种,新技术应用也同样重要。为了搞好今年的春耕备耕,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彦福新建了一间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控温室,用上了“暗室叠盘育秧”法,并已尝到甜头。“以前是大棚育秧,要人工一层一层放在架子上,费时费力。今年一间40平方米的暗室,3天就能育秧1万盆,且全部使用叉车搬运,每天可减少10个用工。”陈彦福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种2400亩早稻,“暗室叠盘育秧”比大棚育秧可以早出苗2-3天,且出苗均匀。
  和陈彦福一样,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种粮大户陈建军也对今年的春耕备耕信心满满。“这几天阴雨天多,等天一放晴,我就要采用直播技术种早稻了。”陈建军说,为了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加种粮收入,这些年来,他除了采用水稻直播技术,还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旱轮作、蔬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提高了种粮效益。
  除了种粮大户,陈建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金华市嘉穗富硒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前不久,为了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指导工作,就良种选择、技术管理、水稻病虫绿色综合防控等方面,联合社专门办了一期种粮大户专业培训班。”陈建军说,目前,联合社的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通过强强联合、统防统治,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为联合社社员的增产增收、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在种粮的利润主要靠规模效益。种粮,就要响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注重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健康的大米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年,我们要提升联合社富硒大米的品质,使富硒大米卖出好价钱。”陈建军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