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布地表温度、体感温度预报,为公众提供更直接的气象参考,方便公众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
5月1日前,省气象台负责实现地表温度、体感温度精细化预报产品制作业务运行。6月1日起,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在浙江天气网、“智慧气象”APP发布地表温度和体感温度精细化预报产品。同时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手机气象短信中适时融入地表温度、体感温度预报信息,方便公众了解。
2. 研发上线“气象安全导航”APP,推进气象在智慧生活中的应用。
7月1日前,气象安全导航手机服务系统正式上线,通过语音提醒和文字显示的方式提供行车(船)前方5公里、50公里天气实况信息,30公里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为公众出行提供气象安全保障。
3. 发布3A级以上休闲旅游示范村天气预报,助推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
针对3A级以上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制作发布精细化监测预报产品,并在浙江天气网、“智慧气象”APP开辟“休闲旅游示范村天气预报”专栏,对公众进行专题服务,助推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
4. 气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
6月底前,梳理并分批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最多跑一次”气象服务事项。优化气象审批、审批延伸中介服务和气象公共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气象部门或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个事项实现“零上门”。
5. 建立100个Ⅰ级人工增雨流动作业点,服务“五水共治”。
在全省建立100个Ⅰ级人工增雨流动作业点,加强人影作业安全能力建设,推进各地科学安全实施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发挥人工增雨在水环境改善、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中的作用。
6. 新建30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社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融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等标准应用,组织全省新建30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社区),提高建设质量,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7. 组建“首席气象科普讲师团”,开展“流动气象科普千里行”活动。
组建“首席气象科普讲师团”。赴全省11市进行气象科普巡回讲座。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科普展览、专家咨询、流动气象科普宣传车、问卷调查、资料发放等方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8. 开展旅游景区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推进旅游景区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
组织对全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防雷安全状况分批进行隐患排查,根据旅游景区防雷安全标准,督促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景区限期整改,逐步实现旅游景区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
9. 编写出版《浙江省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指南》,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自救互救提供参考。
汇总整理我省常见气象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危害和历史严重影响个例等内容,编写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并体现通俗性和实用性。联合出版社印发书籍,给公众提供面对气象灾害时的避险常识和自救办法。
10. 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新标准,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发布《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力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科学严谨且通俗简洁,便于公众理解和社会联动,利用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新标准的宣传。 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