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农机化

“跳出农机”看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两年农机行业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采访农业和农机界的高端人士,得到一些启示,总结他们的观点:首先,要从宏观视角来把握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其次,要“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来确定改什么、怎么改;第三,必须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摸清现状和发展短板,走全程全面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明确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问题的主题和主线,而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待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一个最准确的导向。
  从最终目的上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该“服从”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所以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如是说。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机化系统要加快培育农机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机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显然不能光“农机说了算”,“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把脉,会更加清晰和明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安排,对促进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有启发,比如说现在粮改饲,那么农机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同步开发可靠性好、作业效益高、农民买得起的青贮机械,就是摆在农机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说。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除了土地流转需要适度规模外,符合发展适度规模的农机服务也很重要。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发展了,需求也多样化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业机械化服务成套解决方案也会随之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笔者,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绿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环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农业之路,发展高效节水节能机械、大型植保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和残膜回收机械等,为产业融合提升、清洁田园、化肥农药减量、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发挥积极作用。
  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对农业机械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看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推进两方面创新。一方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都要采取新科技,产生更高效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创新。通过城镇化推进,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也能在小块土地上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较高效益。”
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顺势而为
  专家分析认为,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最终“落地”,还要立足于我国农机当前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各个击破,走出符合农机行业发展规律、带有鲜明农机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张桃林表示:“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机械化工作对象、内容、领域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以变应变、顺势而为,主动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业机械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呢?从政府决策和把控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要坚持走农机农艺融合之路。要以农业机械化引领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潜能。二是要让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促使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三是信息化不能“短腿”。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数据应用,以信息化培育农机行业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支持鼓励开展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而从企业层面上,如何为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表示,要充分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进、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我国农户购置、使用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积极性,为加快我国由“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的转变,提供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保障。
  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表示:“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主动思考,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需求。他建议,以农机为农业科技载体,有目标、有节奏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在土地资源要素适度规模化条件下,还需要对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面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现代化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必须在供给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杨杰 金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